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076|回复: 0

佛教害人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8 14: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准备去机场,闲着没事,随意聊一下关于佛教的问题,算是完成一项之前的“今年说佛”承诺吧。知乎这个地方缺乏专业内容已是不争的事实,更不用说宗教领域。佛理讲多了没人听得懂,这次只说一些基本常识。
接下来我这个喷子短暂cos一下正常人。
其实,2015年的世界宗教报告中指出,佛教是世界八大宗教中唯一在信众成长数、世界人口占比皆下降的宗教,主要原因在于佛教信徒集中在日本、中国与其他亚洲区域,这些地区皆为出生率偏低的国家,但是当今佛教并不鼓励信众多生养子女。不过,今日佛教面临的困境不仅仅和出生率低相关。
如果你经常泡网络论坛,我想你很容易体会到一件事:人们选择相信什么、接受什么,往往不是在乎什么是真相、什么是事实。其实,主要的选择是选择他们的内心需要。所以,多少的人在选择什么?他们是在选择他们的需要,而不是选择真实、事实。所以呢,社会上原本就有很多人,他是追求真实的,类似像科学家、医学工作者,或者许多知识份子、学术研究者,或者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有许多比较理性、务实的人士,这些人是追求真实、现实实际的。但是有许多艺术家,或者有许多的苦难的人士等等, 他们所追求的,其实就是他们心中的理想,以及个人的需要。这两类人都存在于这个世界:理性人士、感性人士。
感性人士,往往追求内心的需要,追求的是实现心中的理想,满足内心的需要。他的人生重点不在于承认什么是事实,追求什么是实际的事实跟真相。这一类的人,是以内心的需要为主,以他自己的需求为主,比较感性,也比较个人。另一大类人比较理性,比较著重实事求是、务实实际。所以,他的人生重点,以及他信仰、接受的生活重心,是在于什么是事实,怎样能够务实实际的处理现实的问题,比较不会去信仰、追求一些空洞的、没有实际现实根据的各种学说,或者宗教信仰。
这两类人,是社会主要的两大类人。当然中间还有一种,是不知东西南北,两种都混在一起,不太讲究什么个人的人生重点,也有这类的。当然最主要是前两大类为主。那么,哪一类人比较多呢?其实,比较注重感性、个人的感觉,追求个人需求,期待个人的理想可以实现,这类人是社会的最大宗。那么这一类人以哪些为主呢?其中有一大类是,我们这么说吧。这个世界是不完美,完美是个人的想法。由于在每个人心中的完美想法底下,这个世界都有很多的不完美,这个世界都有很多的不得不。
在佛家的观念里,一切的发生都有发生的特定因素。所以,凡事发生也必然受到这些特定因素的限制,现实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任何发生的事情,发生的事物,它都不会十全十美,它都有它必然的限约。因此,人们在面对这样现实世界的时候,总是觉得不能够十全十美,总是会觉得,绝大多数的事情不会符合内心的理想,甚至悖离内心的需要。所以,这样心态的人,没有办法看清楚事实,却只是用个人的理想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样的人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完美,这个世界是不够好。这样的人,他需要什么?这样的人需要的,就是追求心中的完美;他的内心最常有的生活态度,就是嫌弃现实生活,或者逃避实际的现实世界。如果再加上他的生活当中,遭遇的一些困难,遭遇了一些伤害,遭遇了一些失败,碰到一些所谓的波折、挫折,他就更想逃离这个社会。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他的人生,面对这个社会,容易更愤世嫉俗,或者很疲厌、很厌倦。这是一种社会群众的心理现象,这一类的人是存在于社会的。
当然也有另一大类人,他根本没有什么大波折。但是,他在追求内心的理想。所以,这两类的人就很容易去接受某一种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是不好的,这个世界是失败的,这个世界是丑陋的,这个世界是罪恶的, 这个世界是脏污的,这个世界不好的,我们要赶快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美好、完美、十全十美的世界去。这两类型的人很容易接受这种学说跟信仰。
所以,世上就有这样的学派、宗教形成。其实,基督教不也是这样?回教不也是这样?印度教不也是这样吗?然后,在佛教里面,汉传佛教也有所谓弥陀法门。其实重要的是:这些是不是事实?我要说的是,对这一类型的人来说,他们要的不是事实,要追求的也不是事实。他要的就是实现他的希望,实现他的需求。这些人是社会中的大宗人口。
这些人是道德不好的人吗?这些人不见得是道德不好的人。这些人会对社会做出伤害吗?这一类的人,多数是不会做出这些伤害社会的事情。这类人难道对社会没有贡献?他们难道品德不佳吗?不见得。这些人难道不愿意信仰佛法吗?不见得。
所以呢,真正原始的佛教从事的是教育工作,是关怀世人、帮助世人的教育工作,对象是那些大多数的、在社会上有失败经验、痛苦经验的、挫折经验的感性人士。因为他们在人生的波折里,已经对他们的人生丧失了信心。他们有他们的困难和痛苦,他们已经对这个现实人生感到疲惫跟挫折。
还有一大堆人的人生,其实过得不错,但是由于自己的理想太过完美,期待太过完美,所以反而对这个现实的世界常常抱怨。我们关心的、帮助的是这两类的人,一个是失败者,一个是成功者,但是都对现实的世界有厌倦,有不以为然的这种负面心态,或者心理创伤。应该帮助这些人,让他们能够恢复正常,才会对现有的社会提供更好的帮助!最起码,他们可以帮助自己,可以站起来。
弥陀法门对这些人是很具有吸引力,所以在汉传佛教里面有许多的念佛人。他们在意的,不在是否真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其实他们最在意的只是他们的希望有一个回应,他需要有一个回应需求的地方。禅宗、净土提供的就是一种满足社会上某些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在现实当中,各有选择的人,各有接受的人,也各自会发展各自的道路。
正道的学佛人、会形成一些好的品质。第一点是务实实际。什么是务实实际呢?就是那些形而上的、不切实的、抽象的,基本上不太会去涉入。因为觉得这些,若不是玄想,要不然就是悬念,对于现实人生来说,它也许是一种寄托,但是实际的帮助不大。所以,在短短的一生当中,不要花太多时间跟精力在这些地方,人生会比较务实实际。
第二点是什么呢?是乐于解决问题,也比较不怕问题。因为人活着总是有困难,人活着,在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一些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对于问题跟困难的发生,会觉得理所当然、正常的,我们不会、不容易怨天尤人,也比较愿意认真的解决问题。
第三点特质是对人比较宽容。为什么呢?因为学缘起、四谛,会觉得每个人在现在表现的不妥善,一定是有他个人特定的因素。在佛法里面有一项观点就是说:不是这个人如此,而是这件事如此!所以,比较容易对事、不对人,不会因事而就迁怒于人,心胸就会比较宽阔。
如同一个人他早上做错那一件事,不代表他下午会做错另外一件事。意思就是说,他早上可能跟人家吵架,但不代表下午他会去偷人家的钱。一事归一事,每件事都有不同的特定因缘,而不能说这个人做错了一件事,就说这个人是坏人。所以,我们比较会就事论事、实事求是,那对人会比较心胸宽阔,而不是处处迁怒于人,对人有所不满。 这是主要的三大特质。
还有一点,不会欲望那么多。学习佛法的人,欲望会逐渐的递减,但不表示他们什么都不要。不是这个意思!我们的态度就是,该要的你就要认真的把它做好。不必要的呢?不必浪费时间在那边费心。这就是我们不贪心的定义,不贪心的定义不是什么都不要,是必须要的、该要的,我们就要把它做好,不必要的、心理上需要的,我们就不要浪费生命、浪费精力在满足感觉和虚荣的事情上。不必要如此!所以,会比较善用生命。
所以学习到正确佛法的一些人,家庭会变好,个人的生活也变好,心理、精神都会变好,无谓的压力减少很多。甚至,他们工作的效率、工作的意愿、人生的努力都会更认真,而不是变得更消极、更逃避。即使是出家的人,他也很清楚,他不是为了没事才来出家,而是反而知道要承担起生命,这样才应该做个出家人。这是正确学习佛法的人,具有的特质与改变。
为什么佛教在现代逐步衰落,有好几个原因,一个是西方文明的昌盛。这个是承续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工业革命促成西方社会,人文,科技,生活,文明,普遍比较强势和进步。对世界各地的人民,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普遍崇拜各方面比较进步的西方社会,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反观亚洲的社会,以传统的,佛教道教,儒教为主的亚洲社会,特别是华人社会的。由于并没有类似文艺复兴运动的这样一种——对宇宙人生生活思想上的巨大转变。依旧还停留在,讲精神性的文明,过度偏向重视精神性的信仰,神秘信仰,或者精神性的道德、伦理。对于务实,面对现实问题这样的科学精神,普遍比较缺乏。所以往往跟不上西方社会这种生活进步的脚步。所以,重视实际现实生活进步的年轻人,会缺乏兴趣。
与此同时,我们会发现老年人更愿意接受佛教,为什么呢?人类的心理,很惧怕未知的领域。因为未知就内心会很没有安全感。人们很需求的就是——确定他的人生的现在,以及未来。因为这样会有安全感,确定感。特别是离自己最近的未来,更是希望能够确定。所以对中老年人来说,他已经经过少年、青年、壮年的奋斗期,他要面临的就是老年跟死亡。离他们最近的未来,就是老年以及死后。死亡,是活着的人都没有经历的经验。死亡以后如何,对活着的人来讲,就是一个未知的领域。 未知会引发很大的不确定感,焦虑跟恐惧。所以中老年人,他所最大的要求就是老年平安,此后能够获得良好的一个发展。绝大多数人有这种心理需要。死后的世界有与无,好与坏怎么描述,各种不同的文化、宗教都有不同的说法。什么是真的呢?其实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活着的人谁都不能举出百分之百的证据是如此,是如何?
所以中老年人对于宗教领域,或者重视精神价值的伦理,他都是比较重视的。因为老年人需要的是年轻人的尊重,需要的是年轻人的照顾,所以重视伦理。人与人之间伦理的儒家思想,肯定是受到中老年人的欢迎。中老年人是要面对的未知的死后的世界。所以讲述,死后世界是如何如何为主的一般这种神秘信仰的宗教,中老年肯定是比较愿意,也比较有兴趣接受的。
反观年轻人,年轻人离他们最实际的就是现在如何。离他们最近的未来就是——将来的学业如何,将来的工作如何,将来的事业如何。对他们来说,壮年是他们的未来。而不是老年跟死后是他们的未来。所以年轻人所最关心的是,他们最近的未来以及现在,应当如何。年纪也还青,也谈不上内心需要别人的特别的照顾。像老年一样,特别的照顾跟尊敬。所以,儒家的这种伦常文化,以及强调死后世界的这种神秘信仰型的宗教思维,对少年,青年来说是吸引力不大。所以强调现实的生活该如何开展,如何会比较对现实人生有帮助的现代西方文明。以及强调上帝爱你,上帝赐给你所有的一切,并且强调重视家庭价值,重视现实服务的西方宗教,普遍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跟信受。反而强调对于世间抱持淡然的态度,漠视的态度,比较不重视的态度的。这种部派佛教以后的这种比较变形的佛教,反而年轻人是没有兴趣,过度强调死后往生什么地方,死后得到什么样的他方世界的利益,其实对年轻人来说,吸引力也不大。
所以现在的佛教,当然也是指部派佛教以后的学派佛教,它经过相当的变造。过度的重视死后的世界,过度的对现代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人生,采取一个比较漠视、不重视、淡然的态度的这样不当的观点跟生活态度,真是很难吸引年轻人的注意。
传统的汉传佛教,基本上已经比较倾向于慈善工作,神秘信仰,还有一些哲学理论,混在一起的宗教。它虽然有着慈善的外衣,以及给予人们寄托心灵寄托的功能。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喜欢探讨问题的有知识人士的一种满足知识围栏的需要。但毕竟觉得,太过脱节现实。南传佛教也差不多,虽然所忠的经典,所依止的经典,所依止的经典,或者教派不一样,但是大概差不多,并且更消极。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文化本来就是会产生替变,以及跟其它不同的思想或者系统产生互相的激荡融合,这本来就是文化发展很难避免的过程。但是对真正佛法来说确实已经不是原本的教育,那么所以有这些变化。那么这个是从历史上来讲,但是如果从思想来讲,一句话就这么说的,佛灭百余年后,部派佛教的变造佛教行为,就是将佛陀很务实、实证、人间而实用的佛法,把它变造成为一种所谓的否定现实、迷信理想,那么提供一些行而上的教说思维,那么朝向脱节现实的这种宗教信仰的发展,宗教信仰的方向发展。所以原始佛法与其它各个宗教的最大的差别就是一个是实际的,一个是不实际的。
我们活在人类社会里面,会在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不论是政治,或者学说、宗教、制度,基本上都不能违反人类社会共守的基本道德。如果违背人类社会公认的基本道德,那大概很快就会被人类社会所唾弃与淘汰。所以呢,佛教不管它是什么名目、形象、内容的佛教,能够传到现在,肯定在于人类社会共守的基本道德面前,都是过得去,所以在谈这个问题呢,我们不谈道德层面的讨论,就没办法谈这个问题。
但如果现在你问,佛法的演变对佛教和社会产生的问题,简单说,就是它成为一种鼓励人民对于这个社会用一种既定的观点,比如说,空、唯心,这一类的意见,比较形而上的一种思维,来看待我们现实的人生,它就会产生一种现实社会、现实世界,它的真实性与重要性。它会产生这一点的怀疑。
佛法谈的是“诸法缘生”。那么“诸法缘生”对现实世界现实人生所面临的一切,它是抱着一种肯定的、认真的态度。所以要问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来改善问题,改善现状解决问题或者减轻问题。佛法是这样的一个认真、务实的态度。
但是佛法改变却偏向于,太过强调形而上的一种思维,所以对现实的对人产生一个误导,它让人对现实的世界有一种比较否定性的质疑,否定什么?否定它的真实性跟重要性,所以容易引发一种逃避问题,或者否定问题,否定现实的一种,生活态度。那么当一个信徒如此,佛教的出家人跟在家也慢慢就会变成这样,所以佛教的信仰的留步,对这个社会就会产生一种所谓消极、颓废、避世的影响。
虽然可以给人们一种逃避跟寄托的一种服务,但是社会毕竟继续前进的主要基础,是不懈努力的解决问题,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继续延续下去,是在于这个社会的内部有一个主流的力量,这个主流的力量就是,愿意务实的面对问题,愿意务实的解决问题,人类的社会才会继续前进。那么如果人们的思想,或者某种制度,某种教育,某种信仰。是让人们是让学着去否定现实,忽视现实的意义跟重要,采取一种逃避现实否定问题,不务实解决问题的这样的信仰思维,不作为,那肯定对社会务实的前进。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它反而会成为一种包袱。
世界的近代史,有一个最大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其实他就是人本的精神,写实的精神,科学精神的造发点。中古世纪的西方是神的世界,但是经过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他们逐渐从人生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赞美神、崇拜神、信仰神、依赖神。这样的生活,生命态度转变成为应该重视现实的世界、重视现实的人生,重视现实的生活,重视人的世界。那么着重的不再是看不到的神蹟,神的力量,而着重在于我们眼前现实的世界。所以这种观念成为,支持所谓实事求是的一种科学精神,如果我们用科学精神,这种语言的话,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发展的重要基础。
所以文艺复兴、人本思想、写实主义、科学时代,其实这些都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这些思想也激发了,使西方的社会逐渐的在现实世界越来越实际,越来越强大。刚刚我们讲到一个社会之所以能够向前前进发展,必须面对实际现实的问题,务实的解决问题,不然这个社会很难向前进。个人的生活也是如此,所以西方社会在文艺复兴与运动以后,西方社会,逐渐的进步的速度逐渐超过了东方的社会。所以它就激发了大殖民时代,这个西方列强,殖民时代的开启,当然也埋下了工业革命的基础。所以接着就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动西方生产力的爆发,以及船坚炮利的时代。所以接下来,没有经过所谓文艺复兴运动跟工业革命的东方社会,基本上就是挨打。
所以现在社会的潮流是什么,时代的发展是什么?其实就是文艺复兴运动接下来的发展。如果我们佛教信仰根据地的亚洲社会,我们佛教本身不能回到务实、人本的精神,而停留在脱节现实的佛教,那么势必要被现代的潮流逐渐淘汰,所以呢,年轻人是对佛教是不太有兴趣了。当佛教被年轻人拒绝的时候,佛教就会变成有今天没有明天,佛教只有逐渐被淘汰的下场。
所以要是佛教能够对现实的社会有帮助,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跟精神,解决问题,开展人生,度越烦恼,这就是我们刚讲佛法的核心、思想跟目的,才能都在现实体现,要不然走不下去。解决问题之道,在佛教里面叫做灭苦正道,所以缘起法跟解决问题的正道合起来,佛教把它叫做四圣谛。所以,整个佛法的核心思想就是——缘起法,或者叫做因缘法。那么,表现在现实的作用上,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合起来就是四圣谛。表现出来,就是如何的解决问题,开展人生,还有度越烦恼。
佛法所描述的,基本上就是告诉我们用一个身心缘起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身心如何发生,以及身心如何表现,以及在身心发生表现的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一个问题跟痛苦,并且如何解决。这个是佛教的核心教育——因缘法,以及加上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成为是四圣谛教育的这样的一个内容。
人的身心在当前,是如何表现,依什么因缘,表现出来的。那么在身心如何发生,以及如何在现前表现的情况之下,它有什么样的痛苦或者问题在其中。所以透过对身心如何缘起,身心如何在现前表现,在这个发生的表现过程当中,到底有什么痛苦,以及痛苦如何发生。从这样的明白里,那么也依缘起的一种明见,就是从什么原因发生,那么依着原因的消除,这样的发生、这样的表现,以及这样的痛苦,也可以改变或消除,解决问题的所谓认识。
人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呢,每天时时刻刻的因缘都是不同的,没有任何一个事件一个经验,它具有重复性,所以处理任何因缘中的问题,它的需要的觉悟,它需要的认识跟觉知,以及改采取解决问题的办法,它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的重复,或者一成不变。所以呢,一个学习佛法的人,他在生活中的运用跟表现,则是不断精进更新,来回应现在因缘的运作。
宗教不仅影响宗教的信徒,也必然深刻地影响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人间,每一个生命都活在这个人间,受人间的滋养而存续一生,应该很自然地要良善地影响跟回馈现实的人间,这谈不上是什么伟大的情操,这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当然:因为活着,所以如此,没有其它的理由。
这世界上没有听过佛法的人太多,但是许许多多的人都在为他们自己生命的美好而努力,为社会更好而奋斗。他们只是没听过佛陀的教导而已,其实人也都很好。所以,佛教对于其他宗教的人,认为是生命的朋友,是在“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道路上”的同行者,只不过大家的做法不同、经验不同、看法不同。只要不违反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跟良善行为,一样的关心与尊重,并不会把他们当作奇怪的人,或者有罪的人。
总之,生命是有限的,人生是短暂的,美好的事情是一辈子做不完的,每个人都会选择出他这一生最在意而不能不做的事。接纳佛法理念与否,由他们自己去做选择吧。
佛教害人吗?-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5 10: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