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尊门 发表于 2020-2-9 10:05:00

李兰娟院士团队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对新型肺炎治疗有何意义?

2 月 4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李兰娟院士说,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1)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2-9 10:05:13

(1)体外实验代替不了临床评价, RDV也一样。
(2)这两个药目前给的药效信息不明朗,不好评价,但是新闻报道的结果相比RDV要差。
(3)RDV的原料药是国内公司提供的,相关企业的股票今天就是一字板了。
更新——
要相信国家的措施,已经设置好谈判条件了。
更新——
已经通关了。
刚看到的新闻——
http://www.whiov.ac.cn/kyjz_105338/202002/t20200204_5497136.html
瑞德西韦(Remdesivir,GS-5734)是核苷类似物,目前在刚果(金)开展治疗埃博拉出血热的Ⅱ和Ⅲ期临床研究。磷酸氯喹(Chloroquine)于上个世纪40年代起用于治疗疟疾,后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上述两种药物在细胞水平上有效抑制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初步结果在此前已通过多种形式向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报告。为服务于疫情防控,合作双方单位联合声明:在上述具有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作用的药物中,我们对于国内已经上市并能够完全实现自主供应的药物如磷酸氯喹,不申请相关专利,以鼓励相关企业参与疫情防控的积极性。
也就是说,这个药在新的适应症下(治疗新冠)需要我方专利授权。
【很贼,很好,我喜欢】
新发表的文章里也可以看到Remdesivir对新冠的抑制率也是很高的。
EC50(跟下面提的IC50其实表示的意思一样)0.77μM。而CC50(半数毒性)大于100μM,也就是用到100μM时候对细胞都没啥影响。
原答案——
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
(1)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
(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Darunavir作为一种HIV蛋白酶的抑制剂,目前Pubmed上还没有针对冠状病毒的文献报道。300μM的浓度,不知道这种宣传是什么路数,说抑制率不应该说IC50(EC50)吗?半数抑制浓度是多少? Arbidol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最早是俄罗斯开发的针对流感的药物。在流感上的抑制机理被怀疑是通过扰乱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但是后续的药理研究发现Arbidol能够抑制很多病毒的复制,像HCV、CHIKV等等。不过大多数是体外实验,一旦用到了体内,神话般的效果就褪去了,也是很神奇了。所以对冠状病毒有没有效果呢?pubmed上可以查到两篇文章,还都是俄语的,真正和冠状病毒相关的只有第二篇文献,在SARS冠状病毒上做的体外实验。而且,100μg/ml相当于是195μM,拜托,大几百微摩尔了。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arbidol and arbidol mesylate versus ribavirin suggest that insertion of these agents into the nutrient medium of the cultured cells GMK-AH-1 (D) after infection at concentrations of 50, 25, and 100 microg/ml, respectively, is effective in suppressing the reproduction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virus.


为什么Remdesivir有效?因为这是药理非常明确的。
以下部分来自星球科普: https://t.zsxq.com/zJ27iYN。
机体有四种RNA核苷,A、G、U、C,基因组是RNA的病毒,其复制时,基因组就是这四种核苷三磷酸化后产生的核糖核酸。
而Remdesivir/GS-5734的作用机理是进入细胞后代谢产生一种核苷类似物——Nuc,并且三磷酸化,这样的底物可以被冠状病毒的RdRp,也就是复制病毒基因组的酶当做是正常的核糖核酸掺入自己的基因组,但是进来之后,病毒RNA基因组链就断了,因为Nuc掺入后不能继续添加新的核糖核酸,药理非常明确。
既然要对比,那看看Remdesivir/GS-5734针对MERS-CoV的体外抑制效果,可以看到,IC50,也就是半数抑制浓度是多少?
0.03μM!!

什么概念?
虽然这个浓度不能和上面提到的浓度直接相比,因为上面没有给半数抑制浓度(IC50)。但是可以想见,Remdesivir/GS-5734针对冠状病毒的药效有多高。
还是跟有关方面谈一谈,直接对重症同情用药吧。签好知情同意和免责通知,让患者自己选择,家属自己决定,这样可以不用担责吧。
美国首例新冠病毒患者使用未获批药 remdesivir(瑞德西韦)后大幅好转,它有望成为病毒克星吗?新型肺炎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火速在中国开展 III 期临床试验,离上市和应用还有多久?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20-2-9 10:06:10

这两个药的细胞活性数据,在微摩尔水平,这一点很难让人满意。另外,计算机虚拟筛选对于此二药物的打分排名也不高。
李院士当然可以考虑进行进一步的生物学评价,但是如果草率的作为“一线药物”,则仍需要更多让人信服的实验数据和临床证据!!
要知道,活性低意味着更高的剂量,对于2019-ncov,可能需要超常规剂量。而高剂量用药,对于脏器(肝-肾)的潜在风险是巨大的。这对于一线医生的临床操作和对患者脏器管理是很不利的。


补充说明(2月6日)。最新的证据表明:抗感染用药引发的肝损伤,必须得到重视。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2-9 10:06:18

作为一名医疗相关学科学生,在翻阅大量文献以后来做一个回答。我会尽量将我所获得的信息汇总起来给大家参考。如有错漏请大家指出。因为要做到尽量严谨,其中部分内容可能会非常乏味,为方便阅读,我将其中重点通过加粗标示出来。
第一个阿比朵尔,英文名叫arbidol,作用机制根据Leneva等人的叙述,为在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时干扰细胞膜与病毒的融合,以避免病毒进入细胞,从而抑制其进一步发展 (不知道怎么上标大家将就看)。仍旧是这篇论文指出在体外环境下,IC50为10 μg/ml (针对流感A型病毒),CC50为40–60 μg/ml。其中IC50是指抑制50%的病原体的浓度,CC50是指杀死50%的宿主细胞的浓度。也就是说IC50越低,那么这个药物效果越强,CC50越高,那么这个药物就越安全。我们假设李兰娟院士研究得出的10-30微摩尔浓度(报道中为有60倍抑制效率)可以达到IC50,即10x10^-6 mol/L - 30x10^-6 mol/L 。阿比朵尔的分子量为477.4145 g/mol。取最大值30x10^-6 mol/L, 简单计算下来,李兰娟院士的实验中,IC50约为14.3 μg/ml。看来与2009年针对A型流感的剂量区别不大。但是在Khamitov的文献中,针对SARS病毒的体外实验,IC50来到了95微摩尔浓度,几乎是A型流感的3倍 。而在Khamitov的同一篇文献中,CC50范围为20-200微摩尔浓度,即阿比朵尔在治疗SARS时很可能有毒性。而我们都知道此次病毒与SARS较为类似,所以是否可推论所谓60倍抑制效率并未达到一般用来评判药物的的IC50,即是否可推论阿比朵尔的作用存疑?另外,Blaising在2014年发表的文献中提到,因为阿比朵尔的作用机制是阻止病毒进入细胞,所以当细胞完全浸润在一定浓度的阿比朵尔中,或者说阿比朵尔完全包裹了细胞时效果最好 。也就意味着在真实人体内,阿比朵尔的效率将有所下降,因为人体不像培养基,细胞间液处在动态平衡中,也许哪个地方没阿比朵尔分子覆盖的不够完整,就会有病毒抽着空入侵细胞。同时,Blaising的文献也指出阿比朵尔作为预防药物反而效果更好,因为此时病毒没有进入细胞,在病毒入侵前先把细胞保护起来,避免第一个细胞被感染导致病毒指数级增多。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个药物达芦那韦,英文名Darunavir,本身是用于针对HIV病毒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根据Leonis等人的描述,为结合在HIV病毒本身的RNA上,一种蛋白酶的active sites的地方阻止其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病毒所需的蛋白质(逆转录酶?此处不太了解欢迎指正),以达到抑制HIV病毒复制的效果 。而根据Li等人的文献记载(不知道是哪位华人大佬),HIV病毒最重要的active sites之一包括了Asp25,即某位置的天冬氨酸 。而达芦那韦的结合点包括了Asp25,Asp 29,和Asp 30。那问题来了,新型冠状病毒本身并非如HIV一样的逆转录病毒,而是正链单股RNA病毒,其作用机理与逆转录病毒不同,从机制上说不通。另外,冠状病毒的RNA上是否有类似于Asp25,Asp 29,和Asp 30的结合点供达芦那韦起效,而这些点是否是影响病毒繁殖的关键点,短时间内都无从判断。即便一切都巧合,达芦那韦刚好打在了冠状病毒RNA的七寸上,那么我们来看看所需的浓度是否安全。首先根据关于阿比朵尔的讨论我们推断60倍的抑制效率应该是不足够的,那么我们来假定280倍抑制效率达标,所需浓度为300微摩尔浓度。而Aoki等人在2016年通过实验得出darunavir的CC50是90微摩尔浓度 ,所以可得如果该浓度为IC50的话,那么这个药太毒了,不能吃。
于是我们的出结论,这个报告如果仔细推敲的话,等于毫无进展。
讲真的我大学的时候因为毕设题目偏,为找论文找到见到论文都想吐。今天看到新闻十分开心,想着苦难说不定快过去了,又看到这个题目底下一片唱衰,我就想好好找点文献来打他们的脸。甚至在开始写这个回答的时候我还想着知乎的用户们也太傲了点,院士做的东西都看不上。但是我越看越难过越看自己的脸越疼,我觉得我对于院士的尊敬被侮辱了。也许我们的国民需要曙光,但是这种断章取义的欺骗,我觉得可以停停了。
虽然如此,我还是感谢奋战在各种意义上前线的人民,敬佩他们,我也确实看到了很多进展。我相信天佑中华,苦难会过去,解药会研制出来,武汉会重新繁荣。请别让我再失望了,感谢诸位。
关于达芦那韦的作用机理详情请参考下面这位答主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answer/998939058
参考文献:
Leneva, I. A., Russell, R. J., Boriskin, Y. S., & Hay, A. J. (2009). Characteristics of arbidol-resistant mutants of influenza virus: implications for the mechanism of anti-influenza action of arbidol.Antiviral research,81(2), 132-140. Khamitov, R. A., Loginova, S., Shchukina, V. N., Borisevich, S. V., Maksimov, V. A., & Shuster, A. M. (2008). Antiviral activity of arbidol and its derivatives against the pathogen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in the cell cultures.Voprosy virusologii,53(4), 9-13. Blaising, J., Polyak, S. J., & Pécheur, E. I. (2014). Arbidol as a broad-spectrum antiviral: an update.Antiviral research,107, 84-94. Leonis, G., Czynikowska, Z., Megariotis, G., Reis, H., & Papadopoulos, M. G. (2012). Computational studies of darunavir into HIV-1 protease and DMPC bilayer: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effective binding and the role of the flaps. 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modeling,52(6), 1542-1558. Li, D., Zhang, Y., Zhao, R. N., Fan, S., & Han, J. G. (2014). Investigation on the mechanism for the binding and drug resistance of wild type and mutations of G86 residue in HIV-1 protease complexed with Darunavir by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 and free energy calculation.Journal of molecular modeling,20(2), 2122. Aoki, M., Hayashi, H., Yedidi, R. S., Martyr, C. D., Takamatsu, Y., Aoki-Ogata, H., ... & Ghosh, A. K. (2016). C-5-modified tetrahydropyrano-tetrahydofuran-derived protease inhibitors (PIs) exert potent inhibition of the replication of HIV-1 variants highly resistant to various PIs, including darunavir.Journal of virology,90(5), 2180-2194.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2-9 10:06:57

我在药企研发部门做临床药理,我就临床药物动力学的角度来分析remdesivir,氯喹,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这几个药,哪个肯定没效,哪个可能有效。
这四个药物都有抗2019-nCoV体外细胞实验数据,EC50(抑制半数病毒需要的浓度)都见报了。我就先比较EC50,然后结合其临床血药浓度来说说临床有没有可能达到EC50.
EC50值越小,抗病毒作用就越强。所以,根据EC50值的大小,抗病毒作用从强到弱的依次排序为:
1.remdesivir :0.77uM(参考文献 Wang et al 2020)最强
2.氯喹 chloroquine:1.13uM (wang et al 2020)
3.阿比朵尔 arbidol:10uM(新闻)
4.达芦那韦 darunavir:300uM(来源新闻)最弱
接着说临床的血药浓度。大热门remdesivir因为缺乏临床药物动力学数据,这里无法讨论。
氯喹:分子量602g/mol,在血浆里游离的药物分子是总量的约40%(Walker 1983),只有游离的药物分子才能抑制病毒。经过单位换算,1.13uM的体外EC50在体内需达到903ug/L才能抑制50%的病毒。下面我们来看看人体内氯喹的血药浓度曲线(Karunajeewa 2010)。下图虽然纵坐标是log scale,但不难看出顶峰离1000ug/L还有距离(我digitize了,峰顶是300出头)。所以,氯喹到达临床50%的抑制很勉强,但是大概可以试一试,万一这些数据有些偏差呢。
然后是阿比朵尔:分子量477g/mol,游离率未知,就当最理想的100%好了。体外EC50是10uM,换算后的体内EC50是4774ng/mL。标准剂量200mg 一天四次,曲线如下(Deng 2013)。虽然这是单剂量的曲线,我计算过的多剂量的稳态曲线也不会超过这个值的两倍。但是,这个500左右的峰值和4774差了10倍。所以,临床效果会很堪忧。
最后,达芦那韦:分子量548g/mol,游离率5%。体内EC50为300uM,可想而知体内的EC50会非常大,这个体内值是16万多。体内曲线图如下(Rittweger 2007),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临床还是算了吧。
想提一下remdesivir,虽然浓度未知,但是我们知道它是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所以生物利用度和最高浓度的期盼会很高,比口服的可能会高些。
我就不太明白了,明明remdesivir和氯喹看起来更有希望,但是从来没有上过热搜。而院士实验室出来的东西,其实基本不可能在临床上实现的效果,被大家捧上了天,在热搜上挂了一整天。我只能说热搜很有zz敏感性,谁让这是前苏联出来的药和专利过期的药呢?说不定双黄连还更有效呢,人家也是在体外实验证明有用的,和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有什么区别?就因为是中成药前一天捧上天后一天打入地狱?
这热搜的导向,我也只能呵呵了。自求多福吧。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2-9 10:07:39

一个无知的药理学(非抗病毒)研一学生有几点疑问,请大家指教。
体外细胞实验,并没有公布药物的IC50和CC50。(两个都是化药,这些是筛药时最基本的数据;这个与双黄连不一样,双黄连是中成药,它没法告诉我浓度。)
2.“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
查阅文献,发现阿比多尔是广谱抗病毒药物,一般IC50为20微摩尔以下,细胞毒性CC50为20~100微摩尔不等。这与李兰娟院士公布的数据相差不多,阿比朵尔可能有效。
附文献链接:Viruses2018,10(4), 184;https://doi.org/10.3390/v10040184
Antiviral Research 107 (2014) 84–94;https://doi.org/10.1016/j.antiviral.2014.04.006
3.“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
根据西安杨森的普泽力(达芦那韦考比司他片)药品说明书,在急性感染的T细胞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人单核/巨噬细胞中,达芦那韦具有抗HIV-1实验室株和临床分离株以及HIV-2实验室株的活性,EC50 值的范围在1.2 ~ 8.5 纳摩尔。细胞培养试验显示,达芦那韦对于HIV-1 M组(A、B、C、D、E、F、G亚型)和O组原始分离株均具有体外抗病毒活性,EC50的范围在<0.1~4.3 纳摩尔。上述EC50值均低于50%细胞毒性浓度范围(87 微摩尔至>100微摩尔)。
而达芦那韦从抗HIV的纳摩尔浓度到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微摩尔浓度,这中间差了上十万倍,药理毒性会不会加大?
当然,这需要考虑不同的细胞系。能否公布详细数据?
但要注意,这同样是体外细胞实验,并不能代表临床结果。不过还好,这两种都是处方药,你们想买也买不到,不像双黄连。。。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2-9 10:08:18

我所在的课题组正在进行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筛选。今天看到这个新闻,发现还挺有趣的,一是这两个报道的药物不太眼熟,二是关于药效的表示方式也很奇怪,一般都是用IC50表示,可能是媒体怕老百姓听不懂,同时也为了给大家打气,出了这么个招。所以我自己用分子对接模拟了一下药物和靶点的结合,看看它们有没有独到的地方。
根据@Vigorous Cooler 所介绍的这两个药物的作用机制,推测阿比朵尔应该是作用于Spike Protein(和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有关,以下简称S蛋白),达芦那韦应该是作用3CLpro(蛋白质水解酶)。
S蛋白整体的序列一致性和SARS不高,分子对接结果不准确,所以不做阿比朵儿。3CLpro的序列一致性和SARS非常高(96%),同源建模的结果准确,因此主要把目光放在达芦那韦的分子对接上。
这个小分子就是达芦那韦
达芦那韦
我们要用它和3CLpro(如下)做一个分子对接,评价药物和靶点的结合情况
3CLpro
我同时还选用了洛匹纳韦(经典的蛋白酶抑制剂),醋酸环丙孕酮(雄激素受体)这两个药物做验证组和陷阱组,检验分子对接参数调校是否准确。理论上来说,醋酸环丙孕酮的结合情况会比较差,洛皮纳韦的结合情况会比较好。
分子对接按照构象计算—对接模拟—能量最小化这一顺序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数据不做陈述,直接上结论,达芦那韦的综合对接评分为149.482分,洛匹纳韦的综合对接评分为146分,醋酸环丙孕酮的综合对接评分为99.7025分。
因此,仅就基于药物虚拟筛选的结果而言,达芦那韦和靶点的结合情况较好,与经典的蛋白酶抑制剂效果相近甚至略高。我对这次新的研究成果持乐观态度。
当然,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所做的这个”小项目“,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验证组和陷阱组的数目还不够等,所以不能算是特别严谨,仅供参考。
我最近想写一篇文章,整合一下目前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药学领域的进展,以及科研人员大致会从哪几个方向来入手进行药物研发。感兴趣的知友可以点一个关注。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20-2-9 10:08:34

1 体外细胞实验数据很没意义
2 病毒导致死亡率并不高,而且就数据看死亡原因多是肺炎合并其他基础病导再加上高龄导致死亡,就算有特效药抗病毒也并不一定会降低总得死亡率。这点和埃博拉病毒不一样。
3 现在这种流行性肺炎治疗主要还是流行病三大治疗原则,只靠某一种"特效药物"是没用的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20-2-9 10:08:52

为什么很多细菌性的疾病,像鼠疫、结核、霍乱等爆发之后,通过人类的斗争都得到了控制,但是病毒性疾病,像艾滋(HIV)、流感(流感病毒)等几乎没有有效的控制办法?像冠状病毒自2003年非典第一次爆发以来,中东呼吸综合征2012年再次爆发,十多年的时间,科学家们从未停止战斗,但是依然没有特效药。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科普一下细菌与病毒的区别:

1. 细菌,曾经人类的第一杀伤性疾病,如霍乱(霍乱弧菌)、鼠疫(鼠疫耶尔森菌)、结核(结核杆菌)等。
细菌是有细胞壁的,可以独立于动物、植物,单独存活在空气中、土壤中,所以以前传播非常广,特别以前的人不知道水源控制,导致鼠疫等细菌传播起来,欧洲死掉了三分之一的人口。人类发明的各种抗生素,是可以在杀死细菌的时候,不伤害人类身体的细胞,就因为抗生素攻击的都是细胞壁,可以阻止细菌在繁殖的时候,形成细胞壁,所以细菌自然就被消灭的。目前只有极少的一些超级细菌,人类还没有办法。
2. 病毒:如流感、SARS-CoV、MERS-Cov以及艾滋等。
病毒,是与人体细胞非常相似的一种结构,没有细胞壁,所以必须要在寄居在动物体内才能存活,一旦离开宿主的身体,存活周期很短,比如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对热、紫外都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这是与细菌最大的不同,所以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有限,比如飞沫传播等途径,也就是说,在密闭的空间中(火车、飞机、地铁、公交车),病毒携带者打个喷嚏,会飞出很多的飞沫,而正好另一个人短时间内吸入这些飞沫,就有可能被传染。但悲哀的是,病毒与人体细胞几乎是一样的生存环境,所以人类目前没有任何医疗手段,可以定点攻击已经存在于人体内的病毒而不伤害自身的细胞。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抑制它在体内的复制,断其源头,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所以针对病毒的药物多数是作用于病毒复制中这三个阶段:入侵、复制和释放。比如最有名的抗流感的药物“达菲”就是作用于流感病毒入侵细胞的阶段。而且,化学小分子药物和抗体类药物的靶点都是蛋白质,即药物和病毒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蛋白相互作用,将病毒的复制抑制在某一阶段,无法完成复制,病毒数量无法增加,自然就控制住了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冠状病毒是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复制周期如下图所示:


但是很多病毒的类似重要蛋白其实是非常相似的——这个倒是也不难理解,病毒这类简单生命,基因组比较简单,所以突变起来比较容易,突变率较高,但是对于蛋白这种更加高级的结构来说,能够玩出的花样其实很有限,所以,一个针对病毒A设计出来的抗病毒药物,往往都具备广谱性,也可能对不少类似的病毒有疗效。
从机制方面讲一下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的可能的作用方式:
阿比朵尔Arbidol,有分子模拟的专家称它作用于病毒的包膜Spike蛋白,即和达菲一样,抑制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其结构也和达菲类似,首次合成时间和首次上市时间也远早于达菲,临床应用情况和影响力却远不如达菲,据报道其对禽流感病毒、寨卡病毒的抑制能力和达菲(奥司他韦)一样有效。
Arbidol


达芦那韦Prezista作用于3CLpro蛋白,其水解加工复制酶前体多聚蛋白ppla与pplab,并释放病毒RNA复制所需的聚合酶与解螺旋酶。即作用于病毒的复制阶段。证明在抗HIV的过程中有一定效果。
Remdesivir


再看李兰娟院士公布的结果:


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1)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
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公布了抗病毒的效果,并非新的研究工作,此次只是换了冠状病毒重新做了体外细胞实验而已。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体外细胞实验并不能代表体内治疗水平,最有说服力的只有:临床实验!临床实验!临床实验!
所以,此消息只是个点燃人民群众希望的明灯而已,至于是否能够真正用到病人身上,解决这次疫情中的困难,我们期待李院士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以上内容均由ViaX盐趣在线科研教育签约导师 @小鱼儿 提供
责任编辑:赵晨旭(邮箱:zhaochenxu@viax.org如需交流、转载、供稿、合作请邮箱联系,并注明单位、职位及姓名)


@ViaX盐趣科研教育,你的科研技能、论文产出培养专家。提供哈佛、伯克利、耶鲁等常青藤教授带领科研、实习、小组研讨项目;产出国家级/EI/SCI论文、推荐信等,以大幅提升海外名校录取率、申研竞争力。让你在家也能享受海外前沿教育形式与学术成果。欢迎大家私信咨询!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2-9 10:09:45

说明:开放讨论,拒绝转载!
我真的很奇怪,讨论科学问题为什么要牵扯到意识形态呢?说什么支持RDV就是舔美国爸爸的,达芦那韦也是杨森的药呀。这种行为和思维方式真的很low
关于达芦那韦补充一点数据:
2004年,饶子和院士团队在PNAS上发文,解析了SARS-CoV蛋白酶3CLpro的晶体结构,随后有研究者将不同蛋白酶抑制剂和SARS-CoV的蛋白酶3CLpro进行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分析不同蛋白酶抑制剂对3CLpro的抑制效能。研究结果显示,已上市蛋白酶抑制剂中对SARS-CoV蛋白酶3CLpro的抑制效能排序为:洛匹那韦(LPV)>利托那韦(RTV)>安普那韦(APV)>替拉那韦(TPV)>沙奎那韦(SQV),洛匹那韦对3CLpro的抑制效能最强,沙奎那韦最弱。其他蛋白酶抑制剂如茚地那韦(IDV)、阿扎那韦(ATV)、达芦那韦(DAR)和奈非那韦(NFV),也一同被纳入分析,但由于这些抑制剂分子与3CLpro蛋白酶结合位点的相似性不足50%而未能入选。
冠状病毒基因中编码3CLpro的序列相对保守,不同种属间的同源性在40%-44%,2019-nCoV的3CLpro蛋白晶体结构有待分析。但如果说克力芝效果都差强人意的情况下,达芦那韦真不见得会有多大的帮助。


评论中有提出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在3CLpro的氨基酸序列不同,可能达芦那韦反而有效。很感谢这个同学的质疑,我本来挺懒不想去翻文献了,一听到说「五个氨基酸四个都不一样」的说法,我就不得不去翻一下测序结果到底如何了。结果可以看到,新冠病毒的3CLpro序列,和SARS-CoV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3.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6%(306个氨基酸里头294个氨基酸是相同的),和从蝙蝠身上获取的类SARS病毒序列的同源性就更高了。当然关键氨基酸位点不同确实有可能明显影响构型,但还是让人忧虑达芦那韦的有效性。






13.Yang H, Yang M, Ding Y, et al. 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main protease and its complex with an inhibito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3, 100(23): 13190-13195.
14.Dayer M R, Taleb-Gassabi S, Dayer M S. Lopinavir; A Potent Drug against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sight from Molecular Docking Study. Archives of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7, 12(4).
15. Anand K, Ziebuhr J, Wadhwani P, et al. Coronavirus main proteinase (3CLpro) structure: basis for design of anti-SARS drugs. Science, 2003, 300(5626): 1763-1767.
16.Li-Li Ren, Ye-Ming Wang, Zhi-Qiang Wu,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oronavirus causing severe pneumonia in human: a descriptive study. Chin Med J. Epub ahead of print.
从这些研究看,达芦那韦抗冠状病毒的作用可能不如洛匹那韦。尽管达芦那韦的副作用明显小于洛匹那韦,抗HIV病毒作用也更强,更不容易耐药,号称治疗艾滋的最强蛋白酶抑制剂。但在冠状病毒中很可能没有类似的效果。
不知道李院士团队有没有看到过这篇文章。个人浅见,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都不应该作为主要研究手段花太多精力在上面。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20-2-9 10:10:02

细胞水平,一般要纳摩尔水平才算有效,三百微摩尔,在业界根本就不算有效果,还不如撒一把盐。这都能上临床??
之前药物所的双黄连,里面的若干成分,都比三百微摩尔要强一百倍以上,被骂成那样。


这个世界,好滑稽。

赤月 发表于 2020-2-9 10:10:53

差不多半个月之前,武汉病毒所也用体外细胞实验筛过抗病毒药物,论文这两天也是刚出来。可是看网上舆论,看不到什么“重大研究成果”,能看到的,是所长的八卦,是各种阴谋论的举报,是抢申专利的骂声,包括我这里提到的病毒所筛到的药物,恐怕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也会是双黄连,虽然病毒所其实只是帮药物所通宵做了个细胞实验而已。
而换成李院士,则是各种高调的宣传。
可是看看病毒所筛出的药物的IC50浓度量级,再看看李院士同样用体外细胞筛到的药物的使用浓度量级。
什么时候,能不再因人废言,而做到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呢?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20-2-9 10:11:06

其实吧,跟上次双黄连的流程差不多,只不过那个是中药这次是化药,都是体外细胞上的药理学初步研究,这次要是大力称赞李兰娟,双黄连心里表示宝宝很委屈(づ ̄  ̄)づ我们也是驰名双标!我不说话,等后续实验结果!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2-9 10:11:30

根据题干描述,实验用的病毒还不一定是2019-nCoV,指不定是拿的什么鼠冠状病毒,猪冠状病毒做的。如果是2019-nCoV,报道不应该这么写。不是2019-nCoV的话,意义非常有限。
而且反正都是体外试验,不如拿双黄连做个对照?
一天就出结果,PK一下再考虑谁进临床?也可以节约不少经费了。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20-2-9 10:12:16

总有一些大棋党或者你行你上党
这让人非常烦,因为你搞不懂他们是傻还是坏。
有些业内的答主按照业内的知识质疑,想质疑应该是有理有据地说他的认知是错误的。
结果呢,这些人怀疑动机,宣称你水平不够,大声呼喊为啥你不上。
然而最关键的,某些答主说的东西是否对错这些人是解释不出来的。

赤月 发表于 2020-2-9 10:12:52

在我的理解里...对临床来说,基本没用
非专业对口,硕士做过药物转运系统。仿生模拟(可以没有)、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临床应用,每个阶段间都是千差万别,越往上走,变量更多且更难以控制。
这两种药物的研究目前仅停留在细胞实验,还是那句话,撒泡尿到培养基上,病毒生长大概率也会被抑制......
对我国的医疗技术和能力充满信心,只是对新型病毒的特效药研究需要时间,任重道远。现阶段情况并不乐观,还是脚踏实地别浮躁。没必要实验室层面上的一点结果就拿出来看。

赤月 发表于 2020-2-9 10:13:31

没有经过临床验证的实验室数据还是别往外发布了,一次次空欢喜要被搞出心脏病了。
体外细胞测试。体外细胞,仅仅是体外测试。还没到临床实证的阶段。把病毒放入75%酒精,相信可以对病毒抑制100%。可是你把血液中输入酒精试试可否?(学霸们很耿直,感谢指出这里的说法不专业,此处是用夸张应对夸张,冷静。)
和鸟事改良石墨烯电导性的原理是不是相同我不清楚。
但是总感觉是又一个双黄连出现了。
2.5更新—————————————————
有评论说在临床试验了,其实在临床试验或者即将开始试验的有31种,每个都可以是重大发现。但是哪个有用,具体数据,还没有。期待能尽快通过试验找到可靠的药物,那时候再提重大发现才对得起流量。愿疫情早点过去!
下面是2月5日的澎湃新闻,可以解答评论区部分疑惑。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2-9 10:13:45

这个事情不能双标,体外实验和体内环境有巨大的差异,现在就沸腾为时过早。
为啥说“双标”呢?因为上次被疯抢的双黄连和这次的“重大成果”如出一辙,都是体外实验观察到了抑制效果就大肆宣扬“抑制作用”。


体外抑制病毒极其简单,只要浓度足够高,食盐、醋、尿等等常见的东西都能抑制病毒。
甚至手枪都可以。
对着病毒们开一枪,高温子弹足够烫死它们了。
如果不考虑副作用的话,火药是起效最快、最有效的消毒药,这一点星爷没有骗人。


火药消毒的副作用就是会把肉和病毒一起烤熟。


病毒在体外远比体内脆弱,甚至放着不管几个小时也就自然死亡了。
但在体内就不一样了,我们必须考虑药物对人体细胞的破坏,人体能吸收多少等等问题。如果一次吃半吨药才能在病灶达到有效浓度,那这种药就是无效的。


所以说体外实验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就宣布“重大成果”为时过早,药物上市前要经历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三期临床试验才能真正确证治疗作用。


三期的临床实验非常重要,没有做就证实不了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我们要相信现代医学,但又不能过于沸腾,冷静一下做好防护措施慢慢等就好了。

赤月 发表于 2020-2-9 10:14:21

李兰娟这项研究没什么临床价值,体外细胞作用浓度比这些药正常剂量的体内免疫细胞浓度高了上十万倍,得吃进去多少才有用?还顺便踩了克立芝,克立芝好歹在治疗SARS、MERS这些冠状病毒都被证明有效,王广发也说用它治好了自己的新冠状病毒肺炎,她说的这两种药倒好,一个临床报道case都没有(说浙江确诊数多没人死亡的请问是服用了这两种药么?李兰娟敢这么说么?湖南广东也是么?),我很好奇她有何底气觉得这个只在高浓度有体外抑制作用的药能替代目前被证明临床有效的药?还好她没说比Gilead的那个治疗Ebola的药效果还好,没把牛皮吹上天(Gilead的瑞德西韦也需要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实验验证,对大多数人是否有效也未知)。
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的评价:
“达芦那韦是抗HIV病毒药物,于2018年7月在中国获批上市。丁胜感到数据有点奇怪的是,上述提及的300微摩尔浓度非常高。他说,“说明这个药物针对新冠病毒的活性很低,此前达芦那韦针对HIV的确定靶点进行试验时,药物的活性非常高,有效浓度相当低,与这个300微摩尔浓度相差千倍左右。
对于李兰娟团队给出的两个证据,一位长期从事抗病毒治疗的专业人员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在冠状病毒的Vero E6细胞体外系统中,只要提高各种抗病毒药物浓度几乎都能杀死病毒;而达芦那韦抑制HIV的实验中,5微摩尔已经属于高浓度了。他说,“300微摩尔肯定能杀病毒,但T细胞一半都死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篇刚刚发表在《Cell Research》上的文章指出,吉列德药物瑞德西韦的体外实验发现,抑制新冠病毒的半最大效应浓度只要0.77微摩尔。


真正严谨有责任感的医生/科学家会对面向大众说的每句话负责,为预防和治疗病毒提供客观、真正有指导价值的信息,而不是弄一个大新闻为利益集团代言。这些所谓的专家中,还好钟南山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2-9 10:14:28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20-2-9 10:15:12

利益相关:
阿比多尔目前国内生产企业主要有4到5家,石药,先声,吴中,涟水。这个药从病毒爆发初期就一直应用在武汉,湖北及全国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很多重症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就是阿比多尔克利芝干扰素雾化,临床反馈效果不错。首先产品市场规模相对小,几家公司产能有限,又是处方药,市面上买不到,都供给疫区了,所以不存在李院士带货。其次,李院士做的体外试验的药物浓度已经足够低,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拟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来观察效果。反观双黄连,体外实验就没有公布药物浓度。最后,瑞德西韦国内还未上市,曹彬教授刚开启三期临床,目前药物效果还没有经过临床检验,近期使用的的可能性不大,当然也不排除公布这个消息提振国人信心,顺便和吉利德压价的可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兰娟院士团队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对新型肺炎治疗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