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尊门 发表于 2020-1-30 10:20:17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1-30 10:20:29

学生时代去自习室的电梯里,一位老师说起她刚毕业的一个学生:每年有大半年时间都在家里休息,到了春天开学的时候又像打了鸡血一样能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修完整年的学分,顺便还能写写论文、打打比赛。大学四年,年年如此。
彼时自己对双相情感障碍的了解还停留在书本上“双相障碍又称躁郁症,患者的特征是心境在躁狂与抑郁之间来回转换,可通过锂盐治疗”的浅淡印象,天真地以为得病之后只用别人一半的时间读完大学还能发paper外加年年竞赛拿奖,貌似还挺划算——感慨之余甚至还有一点点羡慕——直到,某一天,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跟许多患上躁郁症的人一样,我第一次觉得精神的痛苦已经达到无法忍受的地步,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高中时,有好几次,我每天都在想着要不要自杀,以及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自杀……那一时期,我仿佛落入了沉沉的暗夜之中——对我来说,每件事似乎都很滑稽但却必须要忍受;像是一片空白,让人们可以把自己的生活伪装出最好的一面。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忧郁的心情一层又一层地减轻,自杀对我来说,又变成了遥不可及的事。” ——《生命逝如斯: 揭开自杀的谜题》,凯·杰米森

回头想想,学生时代那位传奇的前辈,无论是老师还是后辈同学,对TA的了解也仅限于每年那3个月的风光无限,谁也不知道剩下的那9个月,TA是如何度过的。仿佛是在印证这段话的可信度,书还没来得及看完,新闻里就出现了香港唱作女歌手卢凯彤因双相障碍自尽离世的消息,时年32岁。而这段话的作者凯·杰米森博士本身也是一位双相障碍患者,虽然最后她扛住了抑郁期的绝望,但同样患有双相障碍的挚爱好友却抛下了妻儿举枪自尽。


《时时刻刻》剧照


据统计,目前双相障碍患者企图自杀的比例在25%~50%之间,而自杀身亡的比例接近15%,相较之下,由世界卫生组织所统计的世界范围内的自杀率仅为0.011%,二者相差近千倍——所以,“杀伤率”如此之高的双相障碍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呢?
双相障碍的关键特征是极端的心境波动,从躁狂的高峰跌到重度抑郁的低谷。它之所以被称为心境障碍,是因为它深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它之所以被称为“双相”障碍,是因为患者的心境在高峰与低谷这两极之间来回波动,相比之下,重度抑郁患者的心境只沿着单极(低谷)发生波动。
在躁狂的“巅峰”状态,患者可能会体验到兴高采烈或欣快的心境(极度快乐或欣喜若狂)或急躁的心境(极度愤怒和敏感),对睡眠的需要降低,且对自身的能力抱有迷之自信;与此同时,奔逸的思维还会让患者更加健谈;与平时相比,患者的精力和行动力都会明显提高,注意力和知觉感官都会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冲动和鲁莽的行为。
躁狂停歇后,患者可能会逐渐螺旋式地陷入抑郁状态,也可能毫无征兆地突然跌入重度抑郁之中——某些患者会从正在形成中的轻度抑郁的基础上步入重度抑郁,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会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感觉良好时突然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如果说重度抑郁是一不小心摔进了深坑,那么躁郁就可能是撑杆跳外加托马斯旋转之后直直砸入坑中——这时,患者可能会变得极度压抑或极度沮丧、体重减轻、食欲减少、感到疲劳却难以入睡、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在沉思中构想自杀的计划,等等。


《移魂女郎》剧照


躁狂或抑郁的发作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天,长则数月。与通常人们所认为的不同,大约有40%的患者并不会交替地体验到抑郁与躁狂,而是同时体验这两种心境。有过混合发作的患者将这种经历描述为“疲劳但极其兴奋”的感觉。混合型躁狂症发作时,患者会感到格外悲观、绝望、疲惫、不能全神贯注,但同时也仍感到兴奋、焦急、急躁、有紧迫感、缺乏睡眠,而且思维飞速转动。


双相障碍的三种亚型

除了季节性双相障碍之外,常见的还有Ⅰ型双相障碍、Ⅱ型双相障碍,以及伴随有快速循环的双相障碍。


1.Ⅰ型双相障碍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Ⅰ型双相障碍患者至少会出现一次持续一周或以上时间的躁狂或混合发作,并且伴随有兴高采烈的心境和其他3个与躁狂相关的症状(浮夸的思维、急促的言辞、奔逸的思维、跳跃的念头、冲动的行为等)。

患者会以不同顺序经历躁狂和抑郁发作,通常表现为心境从极度抑郁转变为极度躁狂。某些患者在经历躁狂阶段后,接着进入抑郁阶段,然后进入心境恢复正常(“情感正常”的心境)的时期。其他患者在抑郁阶段后进入躁狂阶段,然后进入“情感正常”的心境状态。另有其他患者出现“快速循环”的心境状态。

在大多数情况下,Ⅰ型双相障碍患者在一生中某个时段出现持续至少两周的重度抑郁症的5种或更多的症状(心境抑郁、食欲发生变化、精力匮乏感到疲劳、感到没有价值、失眠或睡眠过多、有自杀的想法或举动等),并且在此期间患者的日常生活机能出现衰退。
2.Ⅱ型双相障碍
患者会交替出现严重的抑郁发作与轻躁狂发作,通常表现为心境从极度抑郁转变为轻躁狂。轻躁狂是一种温和形式的躁狂症,虽然它或许不会像完全躁狂那样持续那么长的时间(这种诊断的最低标准是4天),但是所表现的症状是相同的。一般说来,虽然轻躁狂不会给工作、家庭或社交生活带来很大问题,所以并不需要住院治疗。


3.快速循环的双相障碍
第三种快速循环的亚型要么伴随着Ⅰ型双相障碍发生,要么伴随着Ⅱ双相障碍出现。在快速循环中,患者的心境迅速地在躁狂或轻躁狂或混合障碍与抑郁症之间来回变化,而且一年中伴随有4次或更多的障碍发作。某些患者具有“超弧度循环”(ultra-radian cycling),这意味着他们的心境在24小时之内会从一极转变至另一极。


双相情感障碍与边缘人格障碍

边缘人格障碍与双相障碍,尤其是与快速循环类型的双相障碍有许多类似之处,它们都具有情绪不稳定的特征,但是二者也存在可辨别的差异。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心境的改变往往是非常短暂的,经常在几分钟内会从感觉良好变为极度痛苦——这通常是对被亲密他人所排斥甚或仅仅是被其轻视而做出的反应。相反,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变化往往持续数天甚至数周,而且这种变化很大概率会毫无任何缘由地突然发生。
虽然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确在人生中某个时候会变得抑郁,并往往符合重度抑郁的全部诊断标准,但是他们很少会体验到躁狂情绪,情绪的转变更多的是从这种转变是从心烦意乱到感觉良好,而不会像双相障碍患者一样从心情不好变为情绪高涨。
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有10%~40%的人也符合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边缘人格障碍的标志是心境、关系和对自我或身份的感觉等方面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边缘人格障碍患者长期感到空虚和无聊,难以独处,并频繁地做出自杀姿态或进行此类威胁。


双相障碍与自杀



自杀的想法和自毁的冲动是双相障碍的一部分,这与患者的神经生理学因素有关(五羟色胺的水平降低),而非由道德缺陷或性格弱点引起。实际上,许多没有患上双相障碍的人也会在生命中的某一时刻想到自杀,即使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但是,在双相障碍患者当中,这种想法往往频繁而强烈,并且更有可能变成为明确的行动计划(例如,在特定的时刻服药自杀)。
双相障碍患者或其他抑郁症患者经常感到绝望,仿佛任何事情都不会好转。他们强烈地渴望从那种越发强烈的、仿佛永无止境的精神痛苦中解脱出来。当患者的抑郁症状进一步加重,并且感到恐惧和忧虑的时候,虽然TA可能拼命地想要活下去,但是那些难以忍受的痛苦和对未来的灰暗预期却会将TA一步步推向绝路。


《时时刻刻》剧照


尽管如此,即使是很强烈的自杀的想法,也可以通过医疗手段予以管理和控制。有证据表明,长期的锂盐治疗能减少双相障碍患者尝试自杀和完成自杀的比率。抗抑郁剂、抗惊厥药物和安定药都可以减少那些会导致自杀行动的、激动的和攻击性的心境。绝望、痛苦和空虚都是暂时而非永久的状态,虽然它们在当时似乎并非那样。


预防自杀的几个策略

1.消除自杀工具

如果已经产生了自杀的想法,但还不至于全心求死,可以立刻采取的一个有用的措施就是把可能用于自杀的那些物品放在自己接触不到的地方。此类物品包括安眠药、农药、绳子、尖刀或其他武器。把它们交给一个可靠的朋友,或交给自己的心理治疗师。为了避免自己服用过量的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可以在家里只留有几天的剂量,并让朋友或亲属保存剩下的那些药片。尽管这种实用的策略似乎是隔靴搔痒,但是它将极大地减少实际自杀的机会。

2.寻求社会支持
与其他人接触能起到抗抑郁剂的作用,会让人从痛苦的情绪中暂时得到缓和与喘息的机会。当出现自杀倾向时,与他人接触并获得其支持,对防止在自杀的泥潭中愈陷愈深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不幸是的,当个体处在最严重的抑郁状态和出现最严重的自杀倾向时,TA也更可能会拒绝别人的帮助。诸如“我没救了”“没有人会理解的,他们根本帮不了我”之类的想法会在患者的脑海中翻腾,从而催生出绝望的感觉。因此,即使起初觉得寻求帮助徒劳无益,也请继续做下去,这种尝试一定会得到一些回应,从而有助于减轻痛苦。


《时时刻刻》剧照


3.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当出现自杀的想法和感觉时,患者有时会被它们淹没。这是因为自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当人们感到极度绝望的时候,他们会开始评估自杀的利与弊,以当作解决他们的问题的手段。当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会得到好的结果时,就会开始觉得自杀似乎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反过来,如果他们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或觉得其他人需要依赖于自己而生活时,则会很大程度上避免将自杀付诸行动。简而言之,当人们能找到活下去的正当理由的时候,他们就能避免自杀,下面是一些可供参考的理由:


我怕痛,也怕流血
我还有很多梦想没有实现
不想家人因为我的自杀而受苦
不管感觉多么糟糕,只要不死就都会过去

……


双相障碍的治疗与预后

双相障碍可以通过诸如锂盐、双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拉莫三嗪之类的心境稳定药物来治疗。同时,服用抗抑郁的药物或药剂可以控制患者的焦虑症状或思维方面的问题。此类药物治疗需要患者定期地找精神病医生就诊,并检查的血药浓度,以确保药物的副作用不会对患者的正常社会生活造成太大的困扰。
患者也可以参加个体心理治疗和家庭心理治疗或参加支持团体而获得更多心理支持。心理治疗可能会帮助患者更为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疾病,学会预防复发、检测心境和醒睡周期,并在家庭和工作场所中更好地发挥正常的机能。如果患者有药物滥用或者酗酒方面的问题,那么参加匿名戒酒者协会之类的互助项目也会对患者有所帮助。
尽管患者将来可能依然会出现高涨的和低落的心境发作,但是凭借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其他人的支持等,患者的心境障碍的发作会变得愈来愈少,并且严重程度也会越来越轻微。凭借着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患者实际上是完全能够承担相当的社会责任,并实现家庭和事业上的许多目标。




《疯子》剧照




专业内容整理自鹿鸣心理丛书心理自助系列:
原文首发于:
<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z3Li8XxSwf_O7gz81j5zJw"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data-image="http://pic1.zhimg.com/v2-d06f311333e8e5bf32fd4a8985189070_180x120.jpg" data-image-width="1275" data-image-height="54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双相情感障碍:“凝望生者,爱他们,拥抱他们” | 鹿鸣心理

以上~
如果觉得有用的话,收藏的同时,点个赞可以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看到哦~^^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1-30 10:20:37

昨天是《Skam》第四季首播的日子,当中男主角Even就是一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小编追剧的时候,发现很多弹幕都表示对这个障碍一无所知。开心吃狗粮的同时,小编也想和大家认真聊聊双相情感障碍。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也称为躁郁症,是一种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的严重类精神疾病。
躁狂发作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标志性特征。主要的表现有:
1. 心境高涨:极High的同时也容易被激怒
2. 思维奔逸:个体的思维比语言表达的频率更快,且能在不同话题之间快速转换。有时候因为想法塞满脑子以致于难以表达
3. 活动性增多:变得极为健谈,语速快,且话语内容夸张
4. 自尊膨胀,伴随冲动行为
5. 睡眠需求减少:长时间高效率工作还不觉得累,不需要或只需很少的睡眠。


Even在躁狂发作时处于高度亢奋状态,晚上从不睡觉,大半夜裸奔出去买吃的,突发奇想就闯入别人家游泳,说话时滔滔不绝且天马行空。


抑郁发作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另一大特征。


双相障碍中的抑郁发作期的症状往往与单相抑郁症的相似,经常临床上难以区分。他们在抑郁发作时,也会表现出心境低落、丧失兴趣和活动性减弱等抑郁表现。而只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们才会有求助的念头,而正是因为大部分患者都是在抑郁期就医,双相障碍很容易被误诊断为抑郁症。因此,当你察觉到身边的朋友或亲人有抑郁的症状时,也要留意Ta是否出现过(轻)躁狂的症状。


令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最痛苦的是,他们的抑郁和躁狂是交替发作的,可能你会看到他们在某段时间特别high,high到觉得自己是人间的主宰。有时他们又特别抑郁,难过到不想再继续活下去。


一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曾对我们说:“有些人光是为了活着就要竭尽全力了,那就是我。”



一些对于双相的幻想
经历过痛苦的人,往往才会更理解别人的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们常常对心理疾病有一些误解和迷思。尤其像「双相情感障碍」这种在字面上就给人的想象力以巨大发挥空间的词,对于它的误读往往是两极化的。


1.双相只是心情的正常起伏?
很多人会轻视双相情感障碍,认为它可能就是“一阵儿高兴一阵儿难过”的状态,甚至人们会胡乱地把「双相」的标签随意贴在别人和自己身上。


这对于那些真正饱受双相障碍痛苦的人们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就像以前我们轻视抑郁一样,认为抑郁患者只需要“积极点儿”就可以了。


双相障碍的患者总是游走于天堂与地狱之间,这种飙升和跌入感伴随着他们度过一个个挣扎的日夜。作为正常的人,我们会主动去玩跳楼机寻求刺激,但如果让你想象这一辈子都在跳楼机上过呢?这可能就是双相患者们的痛境。


2.双相偏爱天才(我也想得)?
有人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天才病”,是人类为了换取智慧和创造力所付出的代价。许多轶事和传记记录也一直呈现着这样一种趋势,好像患有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的人似乎都是天才,都有独特的世界观(比如《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美国精神病研究者Kay Redfield Jamison在《躁郁症与艺术家气质》一书中,列出了一系列可能患有双相障碍的名人名单,其中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占绝大多数,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他们疾病黑暗中留存的一丝光明(silver lining)。


双相障碍是很严重的精神疾病,它所带来的痛苦足以将人击倒,这些媒体宣传的“天才躁郁患者”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南派三叔自爆患有躁郁症,也加深了这种幸存者偏差的印象。虽然能够创作出无与伦比的艺术听起来极具吸引力,但是双相绝不值得追寻。


3.是否存在一个切换情绪的开关?
很多人认为双相障碍患者在躁狂和抑郁之间的切换是一种很神奇的事情。有些躁郁症患者也隐约能察觉到自己找到了一个“开关”,可以自己选择随时开启躁狂的状态。


确切来说,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切换开关”,只是当患者在进行某些活动时,脑内激素的分泌水平影响了神经活动,从而触发了躁狂的状态,这其实是一个转换的过程(switching process)。


正常情况下,患者并不能预期自己下一秒的状态是怎样的。情绪的波动也不是他们所能够完全“控制”的。




患了双相障碍之后的路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难以完全疗愈的精神疾病,经药物治疗康复的患者,在停药后的一年内复发率也较高。


除了生理上服药来减缓痛苦之外,心理治疗在康复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如果患者在用药维持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同时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那么复发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正念技术、认知行为疗法等都被证明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有效措施。


双相患者会一直处于躁狂与抑郁交替进行的状态,对于家人、伴侣和朋友来说,这是一件令人心碎又头疼的事情,他们起伏的状态、“不可理喻”,会消耗掉周围人的关心和耐心。


但对于病人来说,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宽容是缓解病情的重要因素。来自亲人的社会支持以及包容、陪伴会提供一个良好的愈后环境,是预测患者之后情绪稳定性的有效指标。用《skam》洒一把优质狗粮~愿每个受伤的灵魂都可相互依偎,不再孤独。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http://jdxinli.cn/2ukmmb」

赤月 发表于 2020-1-30 10:20:42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不好界定的心理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与其他心理疾病混淆。它具有某些抑郁症的表现,但却比抑郁症复杂得多。
躁郁的「过山车」

有人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抑郁症的升级版,其实也有几分道理。双相情感障碍又叫作躁郁症,顾名思义,是时而抑郁,时而躁狂。相较于抑郁症的单一状态,它还多了一层躁狂的折磨,所以这个病,要比抑郁症「刺激」得多。
患上双相情感障碍的人,一会儿感到自己处于世界之巅,精力过人,一会儿却感到堕入黑暗深渊,孤僻、抑郁并且想自杀。躁狂和抑郁交替进行,就像坐上永不停止的过山车,从兴奋的巅峰跌入绝望的谷底,心境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充满了戏剧性。
「飞向无垠的苍穹」

有一句话是这么形容躁狂发作时的感受的,叫作「飞向无垠的苍穹」。这句话形容得非常到位,真的,当躁狂发作时,你恐怕这辈子都没有如此感觉良好过,这是你此生此世的高光时刻,你感觉自己正矗立在宇宙之巅,拥有全世界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最大的荣光。你甚至觉得此刻你与光同尘,你是万物之主,应该普度众生!所以,很多躁狂发作者会在这个时候捐出自己的全部积蓄,或者满大街撒钱。
除了这种巅峰体验外,躁狂发作时,患者的睡眠时间会大幅减少。此时,他们的身体就像开了挂,几乎不需要休息。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1-30 10:20:58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是被上紧了发条的玩具,放手后在旋转或翻跟头,不停在动,别人都太慢了,跟不上我。一旦停下来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那样。”——精力旺盛
“我可以兴高采烈且联想翩翩,但是最微不足道的事儿就会让我爆发。情绪很愉悦的我喝一杯茶时,如果这杯茶不如我预想的那样热,我就会尖叫、诅咒。我的情绪特别反复无常,我对自己的心境感到害怕。”——愉悦开心,心境变化多端
“我生气时任何人最好不要和我抬杠,我感到自己有摧毁一切东西和所有人的冲动,每一件鸡毛蒜皮的事儿都会激怒我,我痛恨所有人,我痛恨我的生活,我想以某种十分惹人注目的方式了断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愤怒,像烈火一样燃烧着我的心。”——冲动暴躁、自杀想法
“一切事物都显得多余,勾不起一丝兴趣。我脑海中有个声音在那反反复复地说我是一个糟糕的人,生活只剩下痛苦,没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也没能力完成自己的目标,真是一团糟。”——绝望感、抑郁

在这个抑郁症还没被人们广泛且正确地认识的时代,提到“双相障碍”,很多人更是觉得陌生和古怪。
“一段时间会表现出躁狂的行为,极度快乐又极其敏感,思维跳跃,精力旺盛到仿佛睡眠都是多余的存在,过一段时间却又感到极其沮丧、孤僻、想死,心情和情绪会发生跌宕起伏的极端变化(更多有关抑郁状态的内容可查看 你需要了解的5个抑郁症公式)。”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有躁狂或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这种“教科书”式的描述,让双相障碍的诊断看起来很容易。但事实却是,当人们首次出现抑郁或者躁狂症状发作后,有的要滞后八年左右的时间才首次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并得到对症的治疗。


双相障碍为何难以被确诊?

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通常认为,双相障碍是一系列必须成群出现的症状(每次不止出现一种症状),并且症状们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经历发作阶段、症状最严重阶段和恢复阶段。(所以,哪怕你也曾在晚上刷完沙雕微博又感叹人生虚无,也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双相)
但是就像很多医生对身体疾病诊断实操时的感觉一样:患者不会按照教科书上写的那样标准地去生病。
双相障碍的患者的躁狂或者抑郁的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可能几天,长的能持续几个月。抑郁和躁狂状态会交替在病程中出现,有的人甚至在一天中出现如此交替,被认为是“快速循环型”的发病状态。
双相障碍发作也不会在一夜之间形成,而躁狂或抑郁的严重程度也会因人而有很大不同。很多患者会分阶段地加速进入躁狂状态,而有的患者会螺旋式地陷入抑郁状态,尽管抑郁的状态也很少是泾渭分明的。
对某些患者来说,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之间的时间段内不会有症状,但有的患者在这两个发作之间的时间段会有前面的发作所遗留下来的症状,如睡眠障碍、正在形成中的急躁、抑郁或轻躁狂的症状。
双相障碍还可能与其他心理问题、精神疾病存在共病的情况,诊断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也算是个“磨人的小妖精“了,不容易。


双相障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双相障碍发生的因素可以分为导致双相障碍发作的原发性因素,和疾病首发后就会影响其进展的继发性因素,这两类因素未必相同。而相同的因素或许会在双相障碍的发作阶段与进展阶段发挥不同程度的影响。
具体而言,这种疾病最初受到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有的人生来携带的基因中就有潜在的生物化学紊乱。这种紊乱可能是你的大脑过多或过少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或血清素;也可能是你的神经细胞感受器的结构或功能出现异常。
在大部分时间里,此类紊乱是处于休眠状态,基本上不会对你的日常机能造成影响。但是某一天,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破事儿、糟心事儿等应激源达到一定的水平。上面提到的潜在生物化学紊乱就会表现出来各种症状了,如急躁的心境,奔逸的思维,使人动弹不得的悲伤和睡眠障碍等。
而在首次发作之后形成的新的发作,则是受到环境压力,睡眠障碍,酒精和药物滥用,不依从药物治疗计划,以及其他遗传生物因素等的重要影响。


双相障碍该如何治疗?

药物治疗是双相障碍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是很多患者对服用心境稳定药物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即便服药能让他们的病情缓解,能从中受益。
双相患者拒绝服药的常见理由很多,比如不愿意承认自己患有双相障碍,不认可医生的诊断;讨厌自己被药物控制,服药后自己就不是自己了;或者是不能忍受药物的副作用;或者干脆就是记不得持续服药,忘了。
确诊的双相障碍患者需要持续服药,在疾病的发作期用药种类和分量会更多,维持期会少一些,但是都得坚持持续用药,就像糖尿病患者需要持续体外补充胰岛素一样。
心理治疗同样必不可少。
了解双相障碍的生物学基础,也许会使你觉得服药对自己来说更加明智,但是遗传学因素和生物学的因素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
重大的生活应激源,譬如经历离婚过程,会对心境状态的循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每个人都会生气,悲伤或快乐是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事情的性质而定。但是由于双相障碍患者的生物学因素的特性——生来携带的基因中就有潜在的生物化学紊乱,他们会对身边的事情做出反应时变得极为喜怒无常。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压力是否会首先导致人们罹患双相障碍,但是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它会使双相障碍患者的病情进展更加糟糕。
双相障碍既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患者又同时存在心理问题,二者相互影响。适当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能够帮助双相障碍患者更好地恢复和保持心境的稳定。
那如何心理治疗更适合呢?心理咨询和治疗有很多流派和方法。就改善双相障碍的进展而言,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时,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关系治疗的心理治疗这类个体心理治疗方法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
认知行为治疗关注问题相关的情绪、想法和行为,通过改变人们的认知模型来产生疗效。患者需要确定目标来分析问题情境,在和咨询师的探讨过程中找到合适的缓解方法。人际关系疗法则认为精神病障碍是在人际关系背景中出现的。通过治疗,患者将学会如何解决现存的人际关系挑战,如何预期将来的人际关系关注点等等。
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也可以尝试,但是,如果某种治疗方法把所有的疾病(不管是双相障碍,抑郁症,焦虑问题,还是物质或酒精滥用问题)都统统归结为创伤性的被压抑的记忆——也就是关于儿童时期的负面经验的记忆,认为它们被埋藏了而必须被发掘出来,那么你就要小心避免这类心理治疗了!因为这类治疗方法倾向于低估甚至否认双相障碍的生物学和遗传学方面因素的重要性以及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这并不是说检查童年时期的痛苦事件对你毫无帮助,但是对双相障碍患者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首先要承认这种疾病的生物学基础,教导你如何应对它,可以处理过去的困境,但是更要处理好当前的困境。
除了坚持服药和进行心理咨询,双相障碍患者还需要注意什么?
长时间内康复得最好的患者是那些不仅定期服药和找医生就诊,而且能成功的进行自我管理的人。
从本质上说,保持健康就意味着尽量减少风险因素和尽量增加保护性因素。简而言之,就是努力做到刘德华贺岁金曲《恭喜发财》中的那几句歌词:“恭喜你精彩”、“最好的请过来”、“不好的请走开”。
保持健康、自律的生活方式会改变你的疾病的进程和生活质量,虽然做到这样不是容易,但是值得。你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做起:
填写心境记录表格,帮助自己和他人更好地觉察你的心境变化情况和心境触发因素,从中寻找规律,便于日后及时发现心境的细微波动而未雨绸缪,阻止发作。
保持规律作息,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奏,根据自己的工作、家庭和社交要求,制定出一张舒适可行的睡觉、吃饭、锻炼和社交的生活日程表,并尽量执行到位。身体舒服状态好,能帮你更好的保护自己生理方面的脆弱性,好好待自己的“皮囊”,那是自己灵魂的“圣殿”。
远离酒精和药物滥用,“不好的请走开”,嗯。
依靠社会支持。感到与自己惯常打交道的人有感情联系是一个重要的抗抑郁的保护因素。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患者在出现抑郁发作后长达6个月的时间内康复地更快,而且症状也更轻微。双相障碍患者在处于健康状态时就要注意去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最后,学堂君想说,情绪或许是“魔鬼中的天使”,过满则溢,让你积极但也会让你沉沦。双相障碍的患者便经历着情绪两端转化的疯狂情绪体验,他们也因此需要更多的陪伴和理解。如果你的的家人朋友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抑或是你自己正体验着这样的感受,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你了解一些相关知识,让那不宁的情绪,找到那个让此心安宁的地方。


参考资料:
《双相情感障碍: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出品,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与微信公众号联系。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20-1-30 10:21:52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英文名称为Bipolar Disorder(BP),英文别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指的是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方便大家理解,我来举个实例。
小天是个20岁的男孩子,今年上大学2年级,2个月前,小天莫名奇妙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家里人发生他精神不振,总是萎靡不振,闷闷不乐,感觉精力不济,学习上开始力不从心,觉得上课难以集中精神,用小天自己的话说,就是“脑子像涂了浆糊一样,动不起来。”,于是成绩直线下降,每天小天都觉得情绪很差,没有事情能让自己开心起来,以前有兴趣的事情,看球,打游戏,跟同学去打篮球,或者去唱卡拉OK这些以前喜欢做的事情,现在统统都没兴趣做了,一点兴致都没有,小天的父母为他请了一个月的假,可是小天在家里天天睡在床上,什么事情都不去做,每天跟父母的话也很少,胃口也很差,吃的很少,2个月来体重直线下降,瘦了20斤,而且小天还整晚整晚的出现失眠,父母担心极了。
可是,近一个星期,事情突然出现了180度的变化,小天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精神猛的好了起来,每天不再睡在床上,而是忙忙碌碌个不停,一会儿整理房间,一会儿到处翻书,说要自学某某课程,一会儿又说已经有了MBA的知识,自己能去商海里赚大钱,每天都显得精神亢奋,自我感觉很好,一直不停的跟父母说话,认为自己非常能干,人又聪明,小天觉得自己的脑子一下像开了窍似的,转动的非常非常的快,对未来的计划太多了,有时候都觉得自己的嘴巴跟不上脑子里的想法,都来不及说出来,这一个星期,小天还特别会花钱,常常跑出去玩,还特别喜欢自己请客买单,还带回来一堆用不了的东西,父母发现他一个星期已经用去了快一万块钱,晚上更加不睡觉了,整晚整晚的忙个不停,干这个,干那个,父母劝他休息一下,小天说自己的精神非常好,不用休息,自己时间不够用,要好好利用每一分钟。
于是,担心的父母也察觉到小天的精神状况可能出现问题了,带着小天去了医院,医生询问了病史,并跟小天会谈了后,告诉了小天父母,小天得了“双相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原因暂时没有明确,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按照发作特点来分类主要有3种类型: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1.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人口学特征 ①性别 单相抑郁女性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但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性别差异不明显;②年龄 双相障碍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单相抑郁症为40岁,前者明显早于后者,尤其是25岁以前起病的首发抑郁是双相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③家族史 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已经证实双相障碍的家族聚集性,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障碍(尤其是双相I型)患者的家系传递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2)抑郁发作的特征 ①病程特点 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较频繁;②症状特征 双相抑郁区别于单相抑郁的症状,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烟草、酒精、毒品等)。
2.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 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 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 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入娱乐场所,招蜂引蝶。
(4)躯体症状 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加上过度消耗引起体重下降;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性欲亢进,性生活无节制。
(5)其他症状 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多变;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而毫无目的指向,伴有冲动行为;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6)轻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治疗
1.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原则 需要考虑患者性别、年龄、主要症状、躯体情况、是否合并使用药物、首发或复发、既往治疗史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从较低剂量起始,根据患者反应滴定。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治疗反应、不良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等及时调整,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2)综合治疗原则 应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的综合运用,提高疗效、改善依从性、预防复发和自杀、改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3)长期治疗原则 由于双相障碍几乎终身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其发作的频率远较抑郁障碍为高,因此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急性期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缩短病程;巩固期治疗目的是防止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维持期治疗目的在于防止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药物治疗
最主要的治疗药物是抗躁狂药碳酸锂和抗癫痫药(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它们又被称为心境稳定剂。对于有明显兴奋躁动的患者,可以合并抗精神病药物,包括经典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氯丙嗪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阿立哌唑等。严重的患者可以合并改良电抽搐治疗。对于难治性患者,可以考虑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治疗中需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对于双相抑郁患者,原则上不主张使用抗抑郁药物,因其容易诱发躁狂发作、快速循环发作或导致抑郁症状慢性化,对于抑郁发作比较严重甚至伴有明显消极行为者、抑郁发作在整个病程中占据绝大多数者以及伴有严重焦虑、强迫症状者可以考虑在心境稳定剂足量治疗的基础上,短期合并应用抗抑郁药,一旦上述症状缓解,应尽早减少或停用抗抑郁药。
3.物理治疗
急性重症躁狂发作、伴有严重消极的双相抑郁发作或难治性双相障碍可采用改良电抽搐(MECT)治疗,但应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对于轻中度的双相抑郁发作可考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


预防
随访研究发现,经药物治疗已康复的患者在停药后的1年内复发率较高,且双相障碍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相抑郁障碍,分别为40%和30%。服用锂盐预防性治疗,可有效防止躁狂或抑郁的复发。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社会需要有足够的尊重和呵护,给他们更大的空间去重建情绪平衡与人际网络,而不是在好奇的嘲讽冷漠中任其迷失流浪。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脆弱迷惘的一刻。也许一点柔和和光亮,能让它们重新丰满起来。


内容参考:
方贻儒,汪作为.   双相障碍临床研究现状与趋势. 《 上海精神医学 》 , 2011方贻儒,刘铁榜.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药物治疗专家建议.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 , 2013李凝,王学义,秦振洲,宋美.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碳酸锂、喹硫平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4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 2013曹莉萍,林鄞,李煙,郭扬波等.   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相关因素.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 2009王祖新.   双相障碍在新世纪的挑战(上). 《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 , 2002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1-30 10:22:35

心境障碍的一种,最主要的表现是情绪在抑郁和躁狂之间周期性波动。当在躁狂期时,常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有很多事要做,情绪激越,活力十足。但是过了躁狂期后,就陷入抑郁,情绪低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未来绝望。
双向情感障碍生理上的成因可能在躁狂期把多巴胺、五羟色胺等与快乐有关的神经递质消耗光了,抑郁期出现激素的不平衡。当然心理上的成因还是对世界和自我的某些偏执看法,如全或无的思维、灾难化的思维、自我中心的看法等。
不能因为有躁狂期就觉得它不严重,相反,双向情感障碍是抑郁症里比较严重的一种。几乎没有办法自愈。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20-1-30 10:23:04

我当然是支持大家积极地面对双相,不要因此给自己找太多借口的,但我这篇答案的初衷只是不希望回答都是这样一边倒的言论。希望大家还是可以客观地面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药物有用但最后还是靠自己。
—————
反对高票答案。
我知道答主没有恶意,也相信ta是真诚地想要帮助其他知友。但是这样的答案得到近百个赞、满评论区的赞同,真的很可悲。

双相的致死率一直久高不下,严重的双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可以去看看这个问题下几个top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967784
看完之后告诉我,你觉得有多少双相可以自愈?
有多少患者能够在躯体化和近乎崩溃的精神状态下看很多书、了解人性以及心理,然后大彻大悟洗心革面,做起岁月静好的五美青年?
所谓的实质——缺爱与不会爱。很多赞同者都说这句话说的太对了,简直一针见血,一点毛病没有,看得我胸口更闷了。
这是双相的一个病因,但跟实质p关系都没有。
而且它也只是一个病因,不是所有双相都跟爱不爱有关系。我自己现身说法好了,II型双相,但成因和爱不爱的,一点关系都没有。涉及隐私就不详叙了。
其次,双相是源于过度的自我关注。
其实我觉得这句蛮有道理,但是你转念一想心理疾病有多少不是这样?
理是对的,但这不代表你就可以用这句话来告诉患者们,你们可以自愈的,别太上心就好啦!
说难听点,这都快教唆自杀了。
双相有可能自愈,我承认。但答主用自己的个案来告诉大家,不要相信醫院,这个我绝对不接受。
极其轻微的双相可能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疏解,或者你的心智和答主一样nb,我当然很敬佩你——这是真诚的赞美,因为我确实很佩服这样的人。但如我开头所说,那大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不能自愈的呢?
宝贝儿们,有病就治。发现挺好的。我当初各种头晕脑胀心率不齐心悸胸闷胸痛blabla感觉自己要死了,却查不出问题,差点飞到上海。才突然发现,哦,这叫躯体化。
双相如果不能自愈,就会愈演愈烈。我曾经以为我只是普通的压力过大,可以靠自我调节。后来觉得可能有点小抑郁,但青春期嘛。再后来焦虑,也只当是当时学习压力比较大。直到出现躯体化,去检查了之后确认了II型双相,以及一串乱七八糟的小毛病,但这时候心理问题对我造成的影响已经大到我接受不了了。
别拖着,趁早治。因为双相羞耻是完全不需要的,和你摔断了腿去绑个石膏没区别。
Again,双相不治真的会死。
但让我感到最悲哀的还是ta得到了那么人的赞同,甚至在另一个反对这个回答的评论区里依然有那么多人表示“说的没毛病”等等。
我不知道有多少赞同的人是对双相有过真正了解的,或者就干脆只是一知半解,看到这个答案立马觉得,对,哪来那么多毛病,都是自己作的,甭管它就好了。对于这些人我只想说您可哪凉快哪呆着去吧。我看到这么多赞同的一刻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悲哀,这大概就是当年抑郁症患者被认为是自作多情、矫情、吃饱了没事干的理由吧。
但更让我害怕的是一些患有双相的知友表示的赞同。这似乎意味着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患上双相纯粹是缺爱和不会爱、自我关注太多,放置 play一段时间就好了。到底是因为外界的不了解施加了他们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应该将自己的病当成病,而应该反省并给脆弱的自己灌鸡汤,还是他们真的不觉得自己的病有什么重要的?
希望未来心理健康问题能被真正当成健康问题的一部分。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1-30 10:23:15

哥是快速循环型,每天都在经历世界观的不断崩塌和重建。


对同样的事物,躁狂期的看法和抑郁期的看法完全不一样。


举个例子,昨天躁狂期,觉得上班要努力,未来肯定一天比一天好,然后状态爆棚,工作投入,与人友善、尊敬领导。今天抑郁期,脑子里能举出一大堆例子兢兢业业上班没有好下场,身体状态和抑郁症完全一致,10分钟的路程都举步维艰,全靠硬扛扛到下班………如此,周而复始。


不过,只要靠药物将病情影响降到最低,表面上看,我们和正常人没区别。希特勒、梵高、罗斯福、林肯都有躁郁症,上帝关上门的同时,还会开一扇窗。
这里推荐我看过的露易丝海的《生命的重建》,躁郁症、抑郁症患者都可以看看。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182240987135647744">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20-1-30 10:24:07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心理疾病,既有抑郁,又有躁狂,而且部分患者还能有艺术等方面的突出表现或者天赋。梵高就是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下面,我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类疾病和躁狂发作的表现,分析这类疾病的患者与天才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早在 2000 多年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伟大的天才总有点癫狂」。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比方说,精神分裂,画出「斑点密集恐惧症」的日本画家草间弥生;「性格偏执,用明亮的色彩复仇」的文森特·梵高;「从小就癫狂,把梦境转化为画作」的达利,等等。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有人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抑郁症的升级版,其实这么说,也有几分道理。双相情感障碍又叫做躁郁症,顾名思义,是时而抑郁,时而躁狂。相较于抑郁症的单一状态,它还多了一层躁狂的折磨,所以这个病,要比抑郁症「刺激」的多。
患上双相情感障碍的人,一会儿感到自己处于世界之巅,精力过人,一会儿却感到堕入黑暗深渊,孤僻、抑郁并且想自杀。躁狂和抑郁交替进行,就像坐上永不停止的过山车,可以从兴奋的巅峰跌入绝望的谷底,心境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充满了戏剧性。
另外,双相情感障碍中的躁狂发作是什么样子的?
有一句话是这么形容躁狂发作时的感受的,叫做「飞向无垠的苍穹」。这句话形容非常到位,当躁狂发作时,你恐怕这辈子都没有如此感觉良好过,这是你此生此世的高光时刻,你感觉自己正矗立在宇宙之巅,拥有全世界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最大的荣光。你甚至觉得此刻你在与光同尘,你是万物之主,应该普度众生!所以,很多躁狂发作者会在这个时候捐出自己的全部积蓄,或者满大街撒钱。
除了这种巅峰体验外,躁狂发作时,患者的睡眠会大幅减少。此时,他们的身体就像开了挂,几乎不需要休息。比方说,即使三天加一起只睡了 4 个小时不到,仍然感觉神采奕奕,好像有着无穷无尽的旺盛精力,可以在工作到凌晨 2 点以后,还要到楼下的跑上几个小时。
如果这个时候,你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交谈,一定会感到毛骨悚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在「讲人话」,或者说,你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表达什么。他们语速飞快、咄咄逼人,半个句子还未吐完,又开始挤出下一个表达,最后,整场谈话都变成无意义的断句和混乱的词汇。而对于这些,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己是全然不知的。他们的这个样子,也是心理疾病中的一个很典型的症状,不光出现在躁郁症中,更多的也出现在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中,这个症状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思维奔逸。
思维奔逸,又称为意念飘忽。它会让患者的思维如脱缰之野马,流转之快,以至于句子只不过说到一半,就忘记刚开始想要说的是什么。各种想法、影像和词汇片段,在头脑当中不断徘徊盘旋,相互追逐。五花八门的念头从思维的缝隙中挤进来,纠缠不清。好像所有神经元都堆积在头脑的高速路上,你越想让思维的速度慢下来,就越会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且,这些思维最终的归宿,会融为一滩没有任何意义的死水,变作患者一个人的胡言乱语的狂欢。
以上这些还不算是躁狂发作时最恐怖的表现,躁狂发作时最恐怖的是出现幻觉。很多人都认为只有精神分裂症才会出现幻觉,殊不知,当躁狂进展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出现幻觉。
举个例子来说,
有一天傍晚,一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站在客厅中,眺望着窗外如血的残阳。忽然之间感到一束奇怪的光从她的眼睛后面射出,与此同时,她看到自己的头脑中闪现出一台巨大的黑色离心分离机。一个穿着及地晚礼服的苗条背影慢慢靠近分离机,手中拿着一大管鲜血。就在这个人慢慢转身的时候,这个患者惊恐地发现,那个人正是她自己!她的礼物、披肩和白色手套上沾满了血迹。患者看着头脑中的人影,小心地将这一大管血液倒入离心分离机后部的小孔,合上盖子,然后按下了机器前部的一个按钮。离心分离机开始运转。
令人恐惧的是,之前只存在于她头脑中的影像,现在却活生生地出现在她的周围。她害怕得无法动弹。离心分离机旋转的声音,玻璃管碰撞金属的声音越来越大,然后,整部机器忽然破裂成了几千块碎片。血溅得到处都是,溅在窗户玻璃上、墙上、油画上,甚至渗透到地下。这名患者望向窗外,却发现窗子上的血液已经与夕阳融为一体,根本无法分辨其中的界限。她开始用尽全力拼命喊叫。机器旋转得越来越快,她已无法从血腥的场景和机器的碰撞声中挣脱出来。
以上这些便是双相情感障碍中,躁狂发作时的状态。
其次,疯子与天才间是否真的存在有某种联系?
有一个人,被诊断为狂躁症而住进了医院。这个人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好,不善于交流,但是,他可以通过画笔,简单明了的地把自己的状况描述出来。这位心理学家就通过这种画画的方式跟他交流。
平日里,这位患者画出来的图案主要就是简单的方块、圆圈、叉和勾。但当他躁狂发作时,随便就能画出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的盒子,并在里面画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种水果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赤月 发表于 2020-1-30 10:24:30

作为一个曾经饱受折磨的逗比来说,感受大概就是早上第一缕阳关照在我的脸上,我醒来,睁眼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打开窗从十九楼跳下去。当夕阳最后一抹光亮被吞没的时候,我就陷入一种狂喜的状态,激情四射,情绪高昂,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到了第二天早上又重新觉得自己是时间最卑微的一颗渣滓。每天都是这样反复,越来越觉得自己不是个健全的人类,是个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就像那条频率不一样的鲸鱼,唱了一首二十多年的跑调的歌。

赤月 发表于 2020-1-30 10:25:07

双相情感障碍就是躁郁症,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躁郁症是心境障碍的一组临床表现,是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在同一患者身上发生的疾病,以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特点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一组心境或情感显著而持久的改变,以情感低落或高涨(可伴或不伴焦虑),伴有相应的整体活动水平(思维和行为)的改变,间隙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病患现身说法!
我曾经患过这病。起因是学习压力大,达不到目标期望值引发的抑郁,得病而不自知,有过五天五夜不眠不休的经历,很痛苦。病情越发严重,直至躁狂的发作。最后家人不得不把我送进精神病医院治疗,现在好听点的说法是优抚医院。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我被送入精神病院,就和进了监狱牢笼一般。初进医院,被关进隔离室,隔离室内24小时亮着灯,没有黑夜,我痛苦喊叫却得不到一点没有回应。护士只是一日三餐的送饭,发药;医生一天一次的诊察。当时很绝望,父母一点音讯都没有,什么都没告诉我,我只能接受自己被关押禁锢起来的现实,慢慢地习惯了监狱般的生活。在被囚禁了二十几天之后,父母才被允许来探望我,想起那时的自己真的很可怜。
医院里有很多病友,患着不同程度各式各样的精神疾病,患病原因也各不相同。慢慢接触下来,大家没犯病的时候还真和常人一样。曾经年少无知的我对精神病是敬而远之,没想到自己也成了这一类。想想真是图样图森破。
双相心境(情感)障碍就是时而抑郁时而癫狂。
谈谈我犯病时的感受吧——抑郁时,觉得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没有希望没有生机,堕入了绝望的深渊,没有了生的意志;躁狂时,觉得老子就是世界第一等,无所不能,什么事情都是分分钟能解决的,其他人都是陪衬,典型的目中无人、自大狂妄。
庆幸的是,通过两次共计五十多天的住院治疗和两三年持续不间断的服药,加上自身的心理调节,双向情感障碍已经基本被我克服了。已停药两年多,暂时没复发。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20-1-30 10:25:25

双相障碍
权威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项目/百科名医网 提供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DSM-IV中将双相障碍分为两个亚型,双相I型指有躁狂或混合发作及重性抑郁发作,双相II型指有轻躁狂及重性抑郁发作,无躁狂发作。值得注意的是,双相抑郁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抑郁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

又称:双相情感障碍
英文名称:bipolardisorder,BP
英文别称:Bipolaraffectivedisorder
就诊科室:精神心理科
常见症状: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混合发作
传染性:无
分享
病因

双相障碍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双相障碍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环性气质。应激性生活事件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临床表现

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1.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人口学特征 ①性别 单相抑郁女性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但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性别差异不明显;②年龄 双相障碍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单相抑郁症为40岁,前者明显早于后者,尤其是25岁以前起病的首发抑郁是双相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③家族史 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已经证实双相障碍的家族聚集性,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障碍(尤其是双相I型)患者的家系传递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2)抑郁发作的特征 ①病程特点 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较频繁;②症状特征 双相抑郁区别于单相抑郁的症状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烟草、酒精、毒品等)。

2.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 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 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 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入娱乐场所,招蜂引蝶。

(4)躯体症状 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加上过度消耗引起体重下降;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性欲亢进,性生活无节制。

(5)其他症状 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多变;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而毫无目的指向,伴有冲动行为;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6)轻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由躯体疾病或物质依赖所致的双相障碍。部分双相障碍患者(尤以女性)可能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因此应做甲状腺功能测定。对过度兴奋及进食不好者应注意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的了解。心理学测试、神经生化、神经电生理和脑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结果可供参考。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药物血浓度测定,以保证疗效、监测毒副反应及治疗依从性。

诊断

双相障碍的诊断主要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程特点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比较相关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而确定。典型病例诊断一般不困难。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有ICD-10和DSM-IV。但任何一种诊断标准都难免有其局限性,而密切地临床观察,把握疾病横断面的主要症状及纵向病程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是临床诊断的可靠基础。

治疗

1.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原则 需要考虑患者性别、年龄、主要症状、躯体情况、是否合并使用药物、首发或复发、既往治疗史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从较低剂量起始,根据患者反应滴定。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治疗反应、不良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等及时调整,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2)综合治疗原则 应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的综合运用,提高疗效、改善依从性、预防复发和自杀、改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3)长期治疗原则 由于双相障碍几乎终身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其发作的频率远较抑郁障碍为高,因此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急性期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缩短病程;巩固期治疗目的是防止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维持期治疗目的在于防止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药物治疗

最主要的治疗药物是抗躁狂药碳酸锂和抗癫痫药(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它们又被称为心境稳定剂。对于有明显兴奋躁动的患者,可以合并抗精神病药物,包括经典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氯丙嗪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阿立哌唑等。严重的患者可以合并改良电抽搐治疗。对于难治性患者,可以考虑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治疗中需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对于双相抑郁患者,原则上不主张使用抗抑郁药物,因其容易诱发躁狂发作、快速循环发作或导致抑郁症状慢性化,对于抑郁发作比较严重甚至伴有明显消极行为者、抑郁发作在整个病程中占据绝大多数者以及伴有严重焦虑、强迫症状者可以考虑在心境稳定剂足量治疗的基础上,短期合并应用抗抑郁药,一旦上述症状缓解,应尽早减少或停用抗抑郁药。

3.物理治疗

急性重症躁狂发作、伴有严重消极的双相抑郁发作或难治性双相障碍可采用改良电抽搐(MECT)治疗,但应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对于轻中度的双相抑郁发作可考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

预防

随访研究发现,经药物治疗已康复的患者在停药后的1年内复发率较高,且双相障碍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相抑郁障碍,分别为40%和30%。服用锂盐预防性治疗,可有效防止躁狂或抑郁的复发。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赤月 发表于 2020-1-30 10:26:17

既然提到了双相情感障碍,不得不提一提最近屡上热搜榜的炎亚纶。这个笑起来充满阳光的大男孩,曾是我中学时代的偶像。


他的一段采访,我看了一遍又一遍。


那个刚刚上中学的男生,从异国他乡归来,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和父母亲人极少有沟通交流,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直到现在还自述当年的自己像个“怪物”,甚至略带无奈的说着“当时的自己没有朋友,没有关爱”。




很多人以为,炎亚纶从来都是以一种正面、积极、阳光的形象示人,连主持人都说:现在你的样子,远不是那个时候的自己,说明你自我修正的能力很强。他没有肯定这句话,而是说:我遇到了不少贵人。其中一位中学老师,即使多年后提起,都让他无比动容。


这位老师在中考前夕,“强迫”炎亚纶多学习一点知识。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或多或少的被老师这样“强迫”过。但这样平常的小举动,被炎亚纶形容为“初中三年唯一一个真正关心我的人”,甚至因为这个举动,让他觉得自己无论是什么样子,都还有人愿意爱他。说到这些,不禁让人觉得有些动容,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觉得一点被“强迫”的爱都是奢侈?


网上还流传着关于炎亚纶的原生家庭与生活经历,不论故事真假,但其中有一个词被多次提及——双相情感障碍。


我想说,你们真的了解双相情感障碍吗?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会导致严重的情绪、精力、思维和行为的变化,从一个极端的躁狂高点,到另一个极端的抑郁低点的转变,常发生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早期,而且经常是在出现症状数年后的青春期或成人早期才被诊断出来。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可能是微妙的和混乱的,所以许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被忽视或误诊。很大一部分在初期会被误诊为抑郁症。


那么,双相情感障碍有哪些表现呢?




双相情感障碍有四种发作类型:躁狂,轻躁狂,抑郁和混合发作。这里我们不做详细赘述,总体来说:


躁狂发作时,你可能会有以下症状:
1.感觉不到寻常的“高兴”和乐观,或者极度容易急躁
2.睡眠非常少,但精力十分充沛
3.思维奔逸,快速从一个想法跳到另一个想法
4.判断力受损,容易冲动
5.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妄想和幻觉
……


双相抑郁发作时,你可能会觉得:
1.绝望、悲伤、空虚;
2..睡眠问题
3.不能感到快乐
4.疲乏和精力不佳
5.甚至产生自杀或想死的想法
……
双相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这里大家通常会有一个误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总是在躁狂和抑郁之间来回摆动。


事实上,有些人的极端躁狂和抑郁发作会出现交替,但大部分人处于抑郁的时间会更长一些,这也是极易误诊为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如果发现自己或别人有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时应该怎么办?


亲爱的,千万不要忽视这个问题,就像感冒一定要吃药一样。发现后,一定要及时就医。
双相情感障碍需要长期治疗。


由于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容易复发的疾病,在你感觉状态良好的时候,一定不要就此结束治疗,继续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平常的情绪反应,很容易被自己忽视。


选择不良反应最小、花钱最少、风险最小、受益最大的治疗方案,治疗既包括药物治疗也包括心理治疗,其中知识、技术和人文是必备的要素。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提供心理治疗,并且心理治疗开始得越早越好。朋友亲人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经历过校园霸凌、网络暴力等诸多事件以后,愿炎亚纶可以早日走出昔日的阴影,无论在今后的事业上还是生活中,都能获得幸福。


同时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用更宽阔的胸襟包容这个世界,对待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适时地伸出援助之手。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20-1-30 10:26:26

因为身边就有好友患有躁郁症,所以就作为旁观者说一点感受吧。
认识她的时候,她是一个很活泼开朗的女孩。喜欢看书,有深度的;喜欢玩游戏,英雄联盟。我并没有觉得有何异常之处。后来慢慢变熟悉了,她跟我说起了自己的病情。起初她说“双相情感障碍”的时候,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关注。的确,我对于精神类疾病了解甚少,听说的所有无外乎“抑郁症”。可是日复一日的相处后,发现我的朋友有一些很奇怪的举动,尤其到了秋冬季,格外明显。比如熬夜到凌晨却不知疲倦,比如偶尔按时睡觉,却在深更半夜的时候醒来吃东西,比如白天几乎不下床,把自己封闭在床帘内,不吃不喝。在喧闹的环境里,她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朋友说,很不幸她的躁郁症复发了,情绪会周期性地在狂躁和抑郁之间波动,在这段时间里她会很抗拒和外人交流,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成日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空间里了。
她的病情越发严重,我好像已经超过十天没有和她说过话——尽管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
由于对精神类疾病的无知,我们这些周围的人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如何去开导,只能对这种病情抱以沉默,默许着好友经历一次又一次发病的苦痛。也许在生活中她常不被人理解,单纯地归结于她性格偏激,或是心里阴暗,或是内向孤僻。于是躁狂症患者们只好在误解中踽踽独行。
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去了解精神类疾病,包括我自己,去包容和体谅他们,去尊重他们。
我希望我的好朋友可以尽快寻求到合适的治疗方案,摆脱疾病。早日和我们一起度过美好的青春岁月吧。

赤月 发表于 2020-1-30 10:26:32

就是我不开心的时候我就觉我是有病
我开心的时候他妈的别人都有病吧哈哈哈

赤月 发表于 2020-1-30 10:27:26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在抑郁和躁狂之间来回交替的精神疾病,是所有心境障碍中自杀率最高的,超过重度抑郁。在两极的反复中交替极乐和极悲,痛苦会无限放大,大多数人都很难撑下来。
患者在躁狂时自我感觉极度良好,他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能成功,聪明至极,是个毋庸置疑的能力者,这和抑郁状态正好相反。躁狂是三高:情绪高,思维反应快,行动速度快;抑郁是三低,情绪低,思维反应慢,行动迟缓,对自己的评价极端消极。所以双相的患者一旦从躁狂状态跌入抑郁状态时,绝望和消极感会因为反差更强烈,更痛苦。穆医生是上海一家精神卫生中心的实习医生,她曾接待过一位入院接受双相治疗的艺术家患者,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

午休结束时,我看见三两个护士推推搡搡地往康复科走,她们面色潮红,脸上透着难掩的兴奋。
擦身而过时,我听到她们在说:“开始了开始了,他又开始了!”
我心里了然,知道她们干什么去。去看一位病人,一位应当是整个医院里最受喜爱的病人。
我走了两步,没按耐住好奇,也跟着去了。
前些日子,康复科来了位特殊的患者,一位大提琴家。说他特殊,不是因为职业,而是因为病类。他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一种在抑郁和躁狂之间来回交替的精神疾病。
从他的状态来看,其实不算特别严重,像他这种程度的患者在家用药物干预就行,但他却主动要求被住院看管。不符合重症,又拒绝去心身科,医院只得把他安排在不上不下的康复科。
他来门诊的那天,我跟着主任旁听。他清醒极了,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也清楚该怎么去解决。但那场门诊我没能听完,他礼貌地要求清场,我被清了出去,只有主任和他聊了许久。
我等在候诊室外,脑子里满是他优雅得体的模样,艺术家气质很浓厚。
他出来后冲我歉意地笑了一下,这让我有些尴尬,清场是病人问诊的权利,他完全不需要对我歉意,该是我唐突了才对。
他说:“介意送我出去吗?”
我摇头,立刻给他带路,先去药房,然后出院。其实没多少路,是他在照顾我的尴尬,让我总算能做点什么。
到门口,天下起了雨,是急雨,歪歪斜斜地打进来,被什么吸引了一般。
我看他好像没带伞,“您要打个车吗?”
他任雨斜在身上,安静地望了会儿,笑道:“不用,太麻烦,谢谢你。”
说完,他直挺挺地走进雨里,雨更大了些,像因融入了同类而壮大。
因为清场了,我不知道主任对他病情的最终判断,也不知道是否被收治入院。他的样子太清醒了,又是需要个人空间的艺术职业,我没想过他愿意住院,去和人共享病房。
一周后我在康复科见到他时,以为是看错了,可确确实实是他,他身边围着护士,她们正在说笑,我远远看了一眼,没有过去打招呼。
我去确认了一下他的病例,问主任他为什么需要住院。
主任只是抬了下眼皮:“你打听这个干什么?”
这句话一下噎住了我,我是个实习生,不懂就问很正常,主任怎么好像有点防备?我又想到了那日的清场,或许是涉及病人隐私,我不该过问。
我没继续问,倒是主任突然提了一句:“别对他好奇,也别离他太近。”
我反而来了兴趣:“为什么?”
主任没再说什么,把我赶去看病历了。
没多久,我明白了主任的意思。

我跟着护士们走到熟悉的病房,还没到,远远就听到里面慷慨激昂的声音。果然是又开始了,这位双相患者进入了躁狂状态。
如往常一样,他的房间聚了四五个护士,都在“各司其职”,有些在病房外频繁路过,有些慢条斯理地照料着其他病人,名正言顺看管他的护士就自在得多,听他滔滔不绝地讲,表情生动激昂。
她们用目光表达着迷恋,这不是秘密,整个康复科都喜欢他,如果人有个穴位是专司喜欢的,那他一定不偏不倚地长在那里头。
但她们的迷恋里似乎又藏着别的什么,恐惧?抗拒?我不确定。
我也算名正言顺的那类,站在门边看,只要手上拿着病历本,再按出笔头,谁也不能把我从那里赶走。
大提琴家叫贺秉(化名),他此刻精神焕发,身上的病服也藏不去他的锋芒,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仿佛自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演奏家。他讲着自己的演出,讲他那梦幻的第一次登台,讲冥冥中接收到的从舞台灯光飘下来的启示——他被赋予了演奏终生的神旨。
我看着他的模样,哪有半点门诊时见过的谦和优雅,他的眼里火热得如一位叫卡门的吉普赛女郎,而观众都是他虔诚的士兵。
这是躁狂状态的典型,称之为三高:情绪高,思维反应快,行动速度快。他思维奔逸跳脱,语速极快,舌头跟不上脑子。
患者在躁狂时,自我感觉是极度良好的,他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能成功,聪明至极,是个毋庸置疑的能力者,这和抑郁状态正好相反。抑郁是三低,情绪低,思维反应慢,行动迟缓,对自己的评价极端消极。所以双相的患者一旦从躁狂状态跌入抑郁状态时,绝望和消极感会因为反差更强烈,更痛苦。
他看到我了,热情地招着手:“来这里,过来听。”
我按住了自己的脚,没有过去,这个距离是条安全线。
他毫不在意,只是声音更大了些,要我这位不听话的观众能听得更清楚些。
贺秉说:“我可以用大提琴拉出人话来,抑扬顿挫一模一样,你们给我找把琴来,我拉给你们听,你们说什么我都拉给你们。我在台上表演过这个,你们能想象么,那是交响曲的音乐会,我却拥有无伴奏大提琴表演的机会,我和其他三位大提琴演奏家,他们不是碍手碍脚的人,我觉得不是,那样的合奏还不错,我的网站上有我的独奏,你们可以去听,但别评论,我不喜欢无效评论,请当面对我说喜欢,然后将‘喜欢‘’从你们匮乏无脑的评论字眼里抹去,那太傻了,说真的……”
他的注意极快地从一件事飞跃到另一件事,护士们笑着应承,做他嚣张样子的俘虏,尽管我不觉得她们听懂了,但不需要懂,她们只需要反馈他的即时魅力就可以了,他们彼此满足着,像把糯米填进莲藕。
护士们是被前来查房的康复科医生赶回前台的,其中一位护士还理直气壮,说是贺秉不肯吃药,她才在这顺着他好让他吃药。
躁狂时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确实很差,因为他们不愿意从躁狂的巅峰体验中离开,任何人都无法抗拒躁狂时极度自信自得的舒适感。
护士们回了前台,劝服贺秉吃药的任务落在了康复科医生身上,她问贺秉:“怎么又不吃药?”
贺秉笑道:“现在好像不需要。”
女医生:“需不需要是我来决定的。”
贺秉:“可是吃药让我痛苦,我好不容易暂时结束那种糟糕的体验,你要把我再推回去吗?”
我心下一凛,觉得贺秉太会拿捏了。
女医生果然犹豫了,虽然那犹豫很短暂,几乎让人遗漏,但贺秉一定发现了。
女医生:“短期的痛苦和长期的痛苦你选择哪个?你来这里是希望寻求帮助的,那你得习惯延迟满足。”
贺秉:“怎么总有人让我延迟满足。”
女医生:“总有人,是指谁?”
贺秉笑眯眯地说:“那些把我推入深渊的人。”
女医生:“贺秉,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没有谁把你推入深渊,是你自己走下去的,你现在希望再走出来对么?”
贺秉点头。
女医生:“你发现依靠自己办不到,所以来找了我们,我十分赞赏你的选择,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你若只想依赖我们的力量,自己却停滞不前,你的勇气就毫无作用,你甘心吗?你不是一个孱弱的人。”
贺秉:“您高看我了,万一我是呢。”
女医生:“那就把高看变成事实,现在吃药?”
贺秉:“可我故事才讲到一半,吃了药,就讲不完了。你听我讲完,我再吃,可以吗?”
女医生又犹豫了,贺秉见缝插针熟稔地问:“我推荐给你的歌单听了吗?你最喜欢哪支曲子?”
女医生顺着聊下去了。
贺秉成功地为自己迎来了新的观众,他又激昂起来,却与方才同护士讲话时的嚣张恣意不同,多了一份谦逊可爱,阅历丰富的女医生显然很吃这一套。
贺秉很游刃有余,他似乎总能叫任何一个前来探究他的人被他俘虏,面对兔子女士,他是嚣张但易近的狮子,面对豹子女士,他是狡黠讨喜的狐狸。就如何博取欢心,他像一位修心学博士,但又那么真诚,只要在他面前,看着他的眼睛,你相信什么都是真的。
他的笑是真的,痛苦也是真的,谁也无法坐视不理。
我没再听下去,离开了,不知道贺秉的故事究竟讲了多久,才吃了药。

隔天,贺秉就陷入了抑郁,我并没有去探望他,他抑郁我是从护士和同事的状态上感知到的。
实习生同事忧心忡忡,整个上午病例没有翻过一页,我问她怎么了,她说贺秉抑郁了。
我好笑道:“他抑郁,你绝望什么啊。”
她:“不知道,就看他那样,心情好差啊……我都要抑郁了。”
下班前我去康复科还病历本,一进去就被前台的低气压镇住了,没有一个人说话,动作都很缓慢,空气中有碾碎过的压抑感。
我问:“你们怎么了?”
护士们没心情搭理我:“贺秉抑郁了。”
他抑郁不是很正常么?他不抑郁在这待着干嘛?你们见过的抑郁患者还少吗?你们能专业点吗?我忍着没把这些话问出来,想起了主任说的“别离他太近”。
护士:“李医生已经进去一个多小时了,怎么还没出来,这次这么严重么?”
李医生是昨天劝贺秉吃药,专门负责他的那位康复科女医生。
我蹙眉,一个小时,就是心理咨询都已经超时了,她不该还在里面。有一位能如此影响医务人员的患者,我不知这是好是坏。
可奇怪的是,这群说着担心的护士们,谁都没有真的去看望贺秉,什么东西把她们拘在这里,我确信不是什么爱岗心一类的东西。
我问她们:“你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呢?”
护士们陷入了奇怪的安静,其中一位叹气道:“去多了要着魔的,真的是恨不得替他疼……贺秉这个人,有点可怕。”
另一位护士故作打趣道:“要是真陷进去那可麻烦大了,迷恋还不打紧,心疼多了,真是要出事的。”
我倒是有点惊讶,原来她们是知道“别离他太近”这一点的。
她们说了几句,又扯回了安静,仿佛所有对话都是沉默的倒计时,终点依旧是无声的恍惚,她们陷入了某种类似集体焦虑的东西。
贺秉在这里就是这么一位特殊的病人,大家都迷恋他,又抗拒他,想接近,又害怕接近,始终在清醒的边缘徘徊,像个无伤大雅的游戏。
每当他开始躁狂,康复科就如同沐浴在狂欢的酒神祭。他疯癫,她们就陪他摘掉脑子;每当他陷入抑郁,康复科就裹在溃烂的羊脂里。她们是困在其中的蚂蚁,游不出去,挣扎不得。

贺秉每周有一次拉大提琴的机会,两个小时,在医院的戏剧心理治疗室,这是他哀求了许久得来的。大提琴算高危物品,不允许让有冲动倾向的患者接触,躁狂状态是典型的冲动时刻。
但贺秉的表现太好了,他的职业又特殊,不能长时间荒废大提琴,碰不到琴会加重他的抑郁。总之不论因为什么,医院都对他网开一面了,允许他在躁狂和抑郁的间歇期可以去拉琴。
但他似乎觉得这很寻常。贺秉在他的躁狂状态时曾说过:“天赋者拥有特权不是么?规则应当不断地向天赋者妥协。”
他说这话时,是一种睥睨天地的语气,但饶是如此,也不让人厌恶,而是瞩目。李医生放弃了与他沟通这个机会的来之不易,只让他谨记慎行,别给她惹麻烦。
跟贺秉打交道久了,李医生也用贺秉的方式去牵制他,一种以自己为筹码的手段。
假如贺秉说:“我不想吃药,你忍心让我吃了药再回到痛苦么?”
李医生会说:“你拉大提琴若是出了事,我要负全责,你忍心让我因为你受难么?”
那瞬间,贺秉的脸上似乎出现了抗拒,他显然不愿意背负责任,但那抗拒稍纵即逝。
李医生为贺秉拉琴出了很大力,还挨批评了,我看见她被康复科主任叫去办公室,她面容颓丧,门没关严,惊鸿一瞥间,我看到她捂着脸对主任崩溃道:“我好像疯了一样。”
贺秉第一天去拉大提琴时,我和实习生同事跟着去了,同行的除了李医生,还有两位男性带教老师。
处在躁狂和抑郁间歇期的贺秉,恢复了我初见他时的优雅谦和,眸光清冽又清醒,好像连同那位躁狂时的自己都一同宽容了。
我当时不太理解为何要去这么多人,可带教老师似乎挺紧张地盯住贺秉,连主任都半道来看了一会儿。
贺秉进房间第一句话是:“没有镜子吗?”
李医生一愣,“没有。”
贺秉没说什么,熟练地调了弦,坐下开始拉琴。我感到李医生松了口气,她似乎是怕贺秉对琴或椅子或这个房间——对她的任何一项安排感到不满。
但贺秉什么都没说,闲适地拉起了琴,安然接受了这一切,他确实体贴而绅士。
如果说他躁狂的状态已是吸引人,那他拉琴的时候,你会相信他躁狂时说的任何一句话都是真的。
他拉了一组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曲,拉到后面,他开始过分激昂起来,我不清楚是曲子本身如此还是他的状态问题,我明显感受到李医生的僵硬,她似乎下个瞬间就要冲上前去阻止他。
贺秉拉完了两个小时,没有谁上前阻拦,他停下来时,喘着气,面色红润,目光赤红,像是抵达了高潮,颤栗不已。
我明白过来,他在拉琴的时候进入躁狂了。
他似乎下意识去找什么,但没找到。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找镜子。
他许久没有从椅子上起来,在某个瞬间,我眼睁睁地看着他开始陷入绝望,那个过程触目惊心,我不知道原来有人崩溃起来,是这么迅猛而无声的。
贺秉是被两名带教老师扶回去的,我没再跟着,没敢跟着。
实习生同事回去之后就有些着魔,她哭了,眼泪哗哗地掉,我不知如何安慰,傻在那里。我一直觉得,在音乐会上哭泣的人,别去碰她。
她哭了许久,忽然疯魔般地盯住自己的手腕,将指甲横了上去。
我看着她,故作轻松地轻拍她一下:“你在干什么?”
她回神般拿开了指甲,仿佛被烫到了一样。
她似乎也觉得自己不正常:“就……想知道一下那种绝望是什么感觉……真的有这么绝望么?”
她摇头,似乎想甩开这些念头:“我跟疯了一样。”
听到这句,我眼里,她的脸和李医生对康复科主任崩溃的脸重合了。

偶然的机会,我终于见到了一次贺秉的抑郁状态。
我当时是去访谈他房间另一位病人的,刚进去,就走不动路了,我的目光黏在了贺秉身上,我无法形容那种痛苦具象化后的模样。
他脆弱极了,好像空气里只要再多一口呼吸,就能把他压垮。
我瞬间屏住了呼吸。
护士们,实习生同事和李医生所感同身受的着魔,我领会了,这样一个在躁狂状态张扬到极致的魅力者所展现出的脆弱,能把人逼疯。
我想起了护士们的话:“你恨不得替他去痛啊……太可怕了。”
没错,我面前有一只被雨淋湿的小狗,而我手上恰好有毛巾,有什么办法能阻止我上前擦拭他?
他的哭声听着很像大提琴,让我想起了实习生同事那只贴近手腕的指甲。
抑郁者把深渊展现给人看,人不得不看到那些原始的黑暗,于是他们背过身去,假装看不到。而抑郁的演奏家,把深渊演奏给人听,人终于从大提琴悲怆的声音里听到了原始的黑暗,他们不得不去思考,去共情。
像那颗好奇的指甲,我朝着黑暗摸索一步,然后落荒而逃。

没几天后,我听说李医生不再是贺秉的主治医师了,她主动要求的,换了一位黄医生,我看着那黄医生,觉得她不过是下一个李医生。
我趁李医生休假前去找了她,她的状态似乎不太好,但轻松了不少。
我问她贺秉为什么想住院。
李医生说:“你主任没让你别好奇吗?”
我有些囧,还是问:“他是不是想自杀?”
李医生没否认,“他是有严重的自杀意向,他怕自己哪天没忍住自杀了,所以要求住院管理。”
我点头,双相是所有心境障碍中自杀率最高的,超过重度抑郁,在那样两极的反复中交替极乐和极悲,痛苦会无限放大,撑不下来太正常了。
“他想死,为什么来寻求帮助?我是说,他明明可以顺应自己去死。”我想不通。
李医生没回答,我就这么等着她。良久,李医生说:“他死不了。他觉得死了,遗体就不美了,他不能接受这点。”
我愣了好一会儿。
李医生接着说:“他就是怕失手杀了自己,产生了不美的遗体,所以要求住院管理。”
我恍然大悟:“所以他不是怕死,而是怕遗体不美?”
李医生:“这要怎么说得清。因为怕遗体不美,所以不敢死,可他的抑郁症让他又想死,他在这两种反差的情绪里煎熬着。”
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不可思议的是,李医生的这个描述竟然让我觉得很惊艳,而不是苦恼和发愁。

贺秉接受了一次转病房问诊,看是否有必要从康复科转入重症男病区。这次他没有要求清场,我旁听了,实习生同事没敢来,她开始有意识地回避贺秉。
这是一次寻常的问检,我没有准备笔记本,怕冒犯他,很老实地旁听。
来的贺秉是间歇期的贺秉,温和有礼,主任按精神检查的标准顺序查问了意识、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问题。
主任:“一个人时会听到什么声音吗?
贺秉:“没有。”
主任:“吃饭嘴里有怪味?”
贺秉:“没有。”
主任:“身上感觉小虫爬?”
贺秉:“没有。”
主任:“看东西会忽大忽小吗?”
贺秉:“不会。”
主任:“自己的脸一直在变?”
贺秉:“没有。”
主任:“时间会忽快忽慢吗?”
贺秉听到这,似乎是觉得问题滑稽,笑了一声。这笑声明明带着冒犯的意思,但就是让人讨厌不起来。
主任问完了例行问题,在电子病历打上“未引出错觉、幻觉,未见明显思维联想障碍”,然后开始问个人化的问题。
主任:“平常喜欢在什么位置拉大提琴?舞台之外的时候。”
我听到这句,愣了一下,想起我考研面试时,主考老师问我:“平常习惯在什么位置写作?”
我顿了一会儿才回答:“床上,靠着。”
我至今不知道他问这个的意义,但似乎这个问题有助于他看穿我什么,他问了相当多这样让我惴惴不安的问题。
不得不说,接受心理学考官的面试真的折磨,感觉他能从我任何一个回答里轻易获取我羞耻的底细,那场面试让我有了阴影,在学院看到那名老师都会低头走。
贺秉显然比我镇定多了,他毫不犹豫:“镜子前。”
主任:“为什么是镜子前?”
贺秉:“我喜欢看自己拉琴,以一个观众的身份。”
主任:“可以详细说说那时的体验么?”
贺秉想了想,“我坐在镜子前,很大的镜子,能把我和我的背景全都囊括,我看着自己,一边拉琴,一边幻想我在乐曲高潮中死去的样子,清醒后,看到自己还活着,后悔极了,又有些庆幸,没看到我丑陋的尸体。”
房间陷入了一刻安静。主任很快淡定地把问询继续下去了,我在一旁听得如梦似幻,心不在焉。
结束前,主任问:“你现在还是想死吗?”
贺秉说得很真诚:“想啊。”

我跟主任请求能访谈贺秉,本以为要费一番嘴皮子,没想到主任一口答应了。
主任:“你知道儿童性教育科普的重要性之一么?”
我被他跳跃的思维弄得有些尴尬,但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越压制越好奇,与其让孩子通过私人或不正当渠道去满足好奇,不如直截了当告诉他……”
主任两手一摊,耸肩道:“去吧,孩子。”
我抱着本子去了,挑的是患者活动时间,病房里就他一个,间歇期的他让我没那么紧张。我见着他就先鞠躬:“老师您好,我是医院的实习生,专业是心理学,对您很好奇,想与您交流一下,希望不会冒犯到您。”
贺秉坐在床上,他语气浅淡,浅淡里似有一分不以为然,“心理学?”
我知道许多艺术家对心理学都有些诟病,可能是将精神量化的学科让他们自由的灵魂深感抵触。科学界就相反,他们永远嫌心理学量化得不够彻底,可检验性不够高。哲学家的诟病可能就简单得多,单纯嫌它浅薄而已。
我真诚道:“对,如果在交流过程中您感到任何不适,您随时可以终止交流。”
贺秉语气温柔,“为什么对我好奇?”
我:"艺术家离我的生活不那么近。”
贺秉:“你迷恋艺术家啊。”
我:“未知全貌,不敢说迷恋。”
贺秉打断我:“你应该毫不犹豫地说是,否则我是为什么而演奏?”
我没回答他,只是拿出手机说:“老师,我可以录音吗?”
贺秉沉默片刻,温和地摇头:“最好不要,手机的录音音质都很差,我不希望我的声音以这种音质呈现。”
我立刻收了手机:“您拉大提琴,对嗓音也很关注啊?”
贺秉说:“众多乐器中,大提琴的声音是最接近人声的,所以听起来,它总是如泣如诉,”他指了指自己的喉咙,“人人这儿都有一架‘大提琴’,请谅解。”
我点头如捣蒜,寒暄得差不多了,我打算抛弃所有心理预设或是问话技巧类的东西,直接进入正题。
我做咨询比较怕遇到的,是我人生阅历无法覆盖到的人,我不能在这些人手上讨到一点好,在他们眼里我浅薄得如同襁褓婴儿,贺秉显然正是这一类。
那怎么办呢?只有真诚了,真诚地袒露我的愚蠢,并不可耻。
我开始提问:“老师,您说独自演奏时喜欢对着镜子,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一个人,他叫纳西索斯,您或许自己有想到过吗?”
纳西索斯是希腊神话里自恋的神,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贺秉变得很放松,他摸了摸下巴说:“你是想说我自恋?”
我腼腆道:“就是想到了,来征询一下您……想知道,您不想杀了见到的丑陋尸体,是真实的自己,还是镜子里的自己。”
自杀干预的第一课,就是不要讳忌和自杀意向者讨论自杀的问题,不止要问,还可以详细地讨论,知道他的自杀决定到哪一步了,只是个想法,还是准备好操作的工具了,或是已经实际操作过了。
不同阶段的自杀者危险性也不同,已经实践过一次自杀的人,无疑是最危险的。
贺秉这次沉默了片刻:“这倒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我没有想过。”
我说:“我也只是瞎想,您一方面想死,这种想法对自我是有强烈破坏性的,可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破坏身体形象,这其中有明显的矛盾,除了审美原因……单从我的专业角度,我想会不会是您想杀死的是真实的自己,而想保护的是镜中的自己。毕竟镜中的自己,只是身体形象的化身。或者倒过来,您其实厌恶身体形象?想杀的是镜中的自己?”
贺秉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不说话,让我局促不安起来:“这只是我不成熟的猜测,我觉得也许跟您讨论一下这些问题,对您理清楚矛盾有帮助,处于这种自我拉扯中应该是痛苦的,所以擅自决定跟您聊这些……您完全可以忽略它们,我只是个不成熟的实习生,我的话没什么分量。”
贺秉恍惚片刻,看着我笑了笑:“没事,在我还不成熟的时候,也很喜欢到处给人拉琴,特别喜欢给前辈拉琴,等着他们吐槽我。”
我顿时松口气,觉得他给了我讲下去的勇气,贺秉真的太温柔了。我闭了闭眼,心一横,决定继续说下去,可接下来的话可能更冒犯。
我:“老师,您似乎很喜欢笑。”
贺秉:“这有什么奇怪吗?”
我:“就是觉得您笑得越好看,您在抑郁状态时让别人越崩溃。”
“别人。”贺秉咀嚼了一下这两个字,浅笑轻言,“我还得为别人负责么?”
我:“老师,您或许听说过反社会人格障碍吗?”
贺秉:“略有所闻,你说说?”
我:“反社会人格有一种核心特质,叫精神变态,这是个术语名词,和常态作区分而已,没有冒犯的意思。”
贺秉看着我,示意我说下去。
我:“ ‘精神变态’ 的特征是,喜欢欺骗,不愿承担责任,无道德感,追求刺激,反社会人格者都是极具欺骗性的,更好理解的说法是,他们其实都很有魅力,很聪明,能让听他们说话的人都相信他们所说为真,轻而易举被他们骗到,反社会人格者是非常擅长博取欢心的。”
贺秉:“那他们似乎很适合做演员。”
我的嘴缓缓张成o型:“……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说法,也挺有意思的……”
贺秉说:“然后呢,好欺骗,擅长博取欢心,你觉得我是?”
我:“因为有研究发现,男性的反社会人格特质,和女性的自恋人格特质之间是有关联的,有学者认为反社会人格和自恋型人格只是同一个人格在不同性别上的表征……就是想说,精神变态的特质,和自恋特质,也许是有关系的。”
贺秉歪着头:“而我好像都具备,所以你怀疑我反社会啊?”
我摇头,讨好他:“不是,我说这个主要是想问,精神变态的好欺骗,都是有目的的,或许是为了骗取钱财,或许是获取精神刺激,老师,您的目的是什么呢?”
贺秉看着我。
我:“您来这里,是希望我们帮您什么?”
我:“您想让这些对您迷恋不已的人,帮您取消自杀念头,保住美的身体,还是,您希望她们帮您克服不美的念头,送您去死?”
贺秉盯住我许久,笑问:“我不能是单纯来治疗双相的么?没了这病,这些念头自然迎刃而解了。”
我站了片刻,朝他鞠了一躬:“如果是这样,请您原谅我所有冒犯的猜测。”
贺秉看了我一会:“我既然来了医院,医院会同意第二种选择,让我去死?”
他的语气有些奇怪,有些讽刺反问,又似乎带着真的问询。
我立刻摇头。贺秉没说什么,但他的表情似乎跟我透了底。
我恍惚着想,李医生知道吗?主任知道吗?贺秉来这里,不是来找医生的,可能是来找凶手杀死自己的。
离开前,他撑着下巴忽然对我道:“但你好像不是来劝我的。”
我僵了一下,溜得慌不择路,那一刻,我隐隐意识到,我好像犯了一个错误。

“开始了开始了,他又开始了。”
这一天,熟悉的声音响起,贺秉的演出时间又到了,但这次好像不是在躁狂期。我问走得急促的护士:“这回又怎么了?”
护士说:“外面下雨了,他说想去外面拉琴,正闹着呢,黄医生劝不住他。”
我看了看外面的瓢泼大雨,想起初见他时,他走入雨里的样子,他似乎很喜欢雨。
今天本来也是他一周一次的拉琴时间。
我到那里时,他们似乎已经谈妥了,只是要换一个拉琴地点。换哪里好呢,哪里能既看到雨又不会吵到别人。
我弱弱地开口:“要不就去实习生休息室那里?离病区挺远的,那儿有个小花园。”
事情很快就这么定下了,我拿着钥匙跟他们同去,摆椅子,摆谱,找避免琴被雨淋到的最佳位置。谱被贺秉潇洒地移开了,他岔开腿,坐上去,摆好琴就开始演奏,琴声混着雨声,我觉得这一幕太疯狂了。
这么多的医护人员,怎么能让一个患者如此称心如意呢?他是怎么做到的,好神奇。
雨越来越大,他越拉越欢畅,琴声听着不似以往的悲怆,他拉出了祭典的味道。但他没能拉多久,雨太大了,还时不时打雷,雨飘进来打到琴上了。
我们只得再转移地点,回到戏剧心理治疗室,进去时,我惊讶地发现那儿摆着一面镜子,虽然不大,不像贺秉说过的能容纳他和他的背景,但也足以容纳他自己了。
他第一次拉琴之后,我没再跟着来过,所以不知道这镜子何时摆在这的,看贺秉习以为常的模样,该是很久了。
椅子就置于那镜子前,贺秉走过去,坐下,继续刚才的音乐,乐声却从祭典变成了月下独酌的凄楚,悲怆感又来了。
也许是大提琴的特质,再喜悦的曲子都能拉得很悲伤。
我听他拉得越来越急,越来越急,我的脑海中有了一些画面,像是欢乐颂里,人们在酒神祭上撕裂自己身体的画面。
我有了不好的预感,只能紧盯着他,在旁的两名男性带教老师也往前走了一步,面带防备。然后在某一时刻,我什么都听不到了,只能看到黄医生面色惊恐地张大嘴喊着什么,两名带教老师冲上前去。
贺秉在乐曲高潮中,忽然狰狞地折断琴弓,朝自己的胸口狠狠扎去。
慌乱,挣扎,制伏,所有一切在我眼里都成了慢动作,我傻在那里,不会动了。
贺秉在尖叫,用他曾说过的第二只“大提琴”,发出了可怕的,非人的声音。
他没有成功,他被拦了下来,带教老师的手被断裂的琴弓扎伤了。

贺秉不再被允许拉琴。
贺秉开始计划出院。
贺秉的经纪人来和医院周旋这些事,医院以他有严重自杀倾向不肯放行。
贺秉的粉丝给医院寄来了恐吓信。
贺秉成功出院了。
他出院那天,又是雨天,他一如往昔,直挺挺地走入了雨里,像赴一场雨的约会。他的深渊依旧在他脚下,只是我看不到了,医院看不到了。
我有个朋友,是位惊才绝艳的写作者,她曾常年处于死亡阴影中。
她总是想死,那种死亡倾向像是她的写作养分,刚认识时,我像其他人一样还会劝她,可收效甚微,后来有一日,我对她说:“你想死就死吧,在死之前,尽可能地留下作品,等你觉得留够了,就去死吧。”
她哭了,说我的话让她第一次从死亡阴影中有了解脱,她从没有对任何一句死亡劝解产生过反应。
从那天起,我好像就失去劝慰一个想死的人的能力。
她现在过得很好,即将从全国最高等学府的文学硕士毕业,她不再想死了,积极对待生活,创作欲依旧旺盛,文字作品也更加宽厚有力量。
也许这些艺术追求者们,和生命争夺的不是死亡,而只是一个,死亡的权力。
—END—
作者 | 穆戈
--------------------------------------手动分割----------------------------------------------------------------------------------
穆医生在精神病院工作,每天和各种各样症状的病人交流,遇到过很多让人唏嘘的案例。
有一次她遇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伴随抑郁的女患者,家庭信息显示她是已婚无子然而就在三个月前,她和丈夫曾一起带着患有躁郁症的儿子来医院就诊。没想到短短三个月后,住进精神病房的成了她自己,而她也是真的“无子”。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微信“苍衣社”(ID:cang1she)后台回复关键词【精神分裂】提取故事,不感兴趣的自动略过即可。

赤月 发表于 2020-1-30 10:27:54

跟大家说说我得双相的过程吧,上高一时开始头痛,当时情绪波动并不大,但是记忆力开始下降思维越来越差。后来头痛到无法正常上课从高三起休学,这个期间在居住的小城市看了各种医生,做了各种检查依然不见效果。这段时间家人和我都简单的头痛医头,后来实在找不到病因就在网上查,很多人说可能是精神类疾病,一次去北京看医生前就跟我姐说了这个情况,但是她不相信觉得不可能的精神类疾病,就这样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后来在休学的第三年我上了一所还没有我高中硬件条件好的大专,休学的三年间没碰过书本,上这所差学校的原因就是想再次去北京有更多的医疗资源可能治好病。从生病到上大学这段时间头痛时轻时重 情绪一直低落 冷漠,上了大学后开始攒生活费看病,后来被北医六院的大夫诊断为抑郁症,当时大夫说接受心理治疗即可 不用服药,就这样接受了一段时间心理治疗,没没什么效果。后来换了一个医生,这位医生则建议吃药,但是仅仅依靠节省的生活费根本买不起药,后来就不了了之了,自己现在想想都可笑。就这样又过了三四年我专升本毕业,在校期间虽然情绪不高 不爱和人交往 思维记忆力差 有时像个傻子一样,但还没有出现太明显的精神疾病症状。毕了业就在校外租房子备考司法考试,就在司法考试的前一天晚上爆发了,在楼下找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找了一晚,认为有人监视自己 针对自己 怀疑别人在自己喝的水里下毒 觉得大家都在讨论自己,然后就来到了姐姐家。到了我姐家之后依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生病了,第三天就和我姐吵起来了,她认为我每天不帮她还跟她耍脾气,打了我两个耳光,人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蚊子咬你一口都像是要你的命。然后去了医院大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没错精神分裂症,这样服药治疗了七八个月,虽然幻听一些严重症状消失了,但思维记忆情绪这些问题没怎么得到解决。后来我姐一直让我停药,也没钱买药了就没有在继续服药,但期间吃药的钱都是她借给我的。这样勉强过了一年又坚持不下去了,再次看医生。这次大夫的诊断是双相,原来精神分裂诊断被推翻。大夫这么说我自己是很高兴的,因为双相虽然不好治,但是相对精神分裂症要好很多,觉得自己还是有希望的。这次经过差不多九, 十个月的治疗,明显感到思维记忆感知情绪开始恢复,但是药物的副作用也越来越严重,体重大幅增加 严重手抖 脱发 嗜睡,最后在家人的强烈要求下再次停药,家里四口人三口人从开始都不支持服药,他们认为这个病主要靠自己调节,药物只是辅助。我几次和他们沟通,想让他们了解我的感受和病情,希望能获得一点点支持和鼓励,但我看不到他们的理解和想要去了解这个疾病的愿望,想告诉过他们我不是没有尝试过到自己真的调节不了,但没人理解我。现在距离停药有一个多月了,各种症状又显现出来,冷漠 不说话 有时候大发脾气 严重头痛,控制力越来越差,其实真的很难过头疼的要死的时候没有人过来关心,面对自己现在的症状家人都认为是不懂事,没有人想现在疾病的角度帮我改变这种状况。写这段文字哭了几次,现在觉得永远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只有自己是能把握的,虽然有时候自己也无能为力。

赤月 发表于 2020-1-30 10:28:34

说点和问题相关的,关于患病以后的措施。

首先,比起去当地精神病院、精神卫生中心等机构诊疗,个人更建议且强烈建议改为去当地知名大医院精神科与心理门诊就医。拿我自己举例,我在这方面绕过弯路。今年三月由于尝试自杀但未遂,被母亲带去本地精神卫生中心做了一系列测试并确诊为抑郁症。当日在同一医院的所谓“专家门诊”做心理咨询,被简单判断为学业压力过大导致的青春期焦虑,再未有过跟进治疗,也未给予药物治疗或相关建议。直到今年五月,我母亲将我带领到她就职的三甲医院精神内科再次就医,我被确诊为躁郁症、焦虑症、失眠症,并被给予了一系列药物治疗,至今状况逐渐趋于稳定。

其次,能向能为自己开药的医师倾诉、做心理咨询时,尽量不要另找一位心理医生。我被确诊为抑郁症以后,在母亲的帮助下曾寻求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并至今与其保持着稳定、良好的关系。近乎同期,我接受了上文提到的精神内科主任的治疗,但因已经有固定倾诉对象,我始终无法向能为我提供药物治疗的主任医师敞开心扉,每次的谈话都局限于我单纯向其描述我的表面症状,治疗跟进效率低下却至今未寻得适当解决措施。

最后,切忌擅自停药。虽然我双向情感障碍、焦虑、失眠经常同时发作,但我相信躁郁症患者中不止我身陷多种心理疾病的困扰。虽然我的药物治疗效率不高,但我始终尽量坚持遵循医嘱服用药物。起先我并不相信药物作用,但躁郁症作为心理疾病,也是精神内科疾病的一种,药效肯定是没有外科那么快速且明显的,是循序渐进的。还是要相信医生的判断,久病成医毕竟没人给发执照,成的还是个三脚猫。

最最后,我分享部分我曾经和正在服用的药物:拉莫三嗪,德巴金,黛力新,阿普唑仑,思瑞康,右佐匹克隆。我换过药,但还有一两种我记不得了的,太久之前了。

希望答案能对大家有帮助。

赤月 发表于 2020-1-30 10:28:46

给你营造一种两分钟天堂,3分钟地狱的感觉。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20-1-30 10:29:40

前面的答主都说的蛮详细的,那我就从我自身来讲讲吧。季节更替、阴雨天(气压低的日子和照不到足够阳光的日子都包含在内)以及生理周期对我的影响都十分明显。
转躁狂相的时候会冲动消费,会花费相当一部分的钱在根本没必要的事情上,明明当时心里疯狂呐喊着这个东西是无用的,但仍旧会坚持购买;会去热衷于发展各类社交、整个人充满激情、一口气读很多本书,有很强的创作欲(比如大半夜爬起来做小稿、钉画框刮底子、在平台或笔记上写下很长很大段激烈的感悟等等);会把所有的衣服、书架上的书、桌面上能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搬下来整理,不眠不休地去收拾卫生,会为未来做详细的展望规划并为之疯狂焦虑。
但心境低落时又会几天、甚至三五个星期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可能会躺在床上整个人放空,可能坐在画板前但是一笔都抬不动,会失去时间概念,会睡得昏天黑地,会突然觉得自己是个庸俗肤浅的废物,会抱着被子嚎啕大哭,哭完之后继续发呆,脑子里钝钝地闪过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同一个问题一个小时内可能要问上六七遍,健忘、呕吐、丧失食欲,在父母朋友面前还要维持表面的平静,非常痛苦。
但这还不是最痛苦的。
最痛苦的是躁狂转抑郁相后,那些因冲动所造成的懊悔会被数十倍地放大,整个人都会因此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悔恨之中,从而对自己失望透顶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没救了”、“是个疯子/蠢货”、“想重新再活一次”。这种能够被清晰认知的自我憎恶,足以把一个人从内而外地彻底摧毁。
相比生理上的治愈,自我的宽恕与救赎更为艰难。
希望人们都能够尽量平和地去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原谅自己、修正改善自己、与自己和解。许多病症是会给他人造成麻烦,但对于双相障碍而言,更多的是为难自己。


【   重点来了】
不过对于我来说,打沙袋这种能快速、大量消耗体力,并且带发泄性质的运动用来维持心态平稳还是很有效果的,和可爱的毛孩子玩,甚至云撸猫/云撸狗也会让人心情平复;
一定要拒绝咖啡,真的会加重失眠,失眠会让整个人精神状态更糟糕;
夜间是很容易崩溃的,一定要尽量早睡早起;
每天早上让自己晒足太阳,不要怕晒黑,把拉开窗帘当做一种仪式感,充足的阳光也有治愈效果;
拒绝无用社交,远离让你觉得不适/三观不合的人;
不要在意其他人的眼光,让自己变得更诚恳直接,有什么话不要压抑在心里。尽量用平和的语气去表述任何事情,可以从内而外地去改善心态。


补充:
听听轻音乐也是很有效果的,一些经典的钢琴曲、吉他指弹、甚至是白噪音都很有效。
这里私心做些安利吧:
指弹吉他我推荐陈亮老师、杨昊昆、武士桑、我在B站关注的up主苍小天也非常可爱;
独立音乐人中我非常喜欢 西皮士 ,他的每一首曲子都非常动人心弦,我最喜欢的有 刀 、碧海潮生曲、鹤形、无伤曲、光 等等;
Jannik 的 Grace(惊鸿)、Aesthetic (无香)、Under the Sea(深海之下);
F.Be.I 的 万代·传承 、山鬼,整个十二花神系列都非常有氛围;
已经被人说多了的海顿奏鸣曲我也要提,确实很轻快。伴着阳光去洗漱穿衣,Bgm点选海顿奏鸣曲,整个人都快轻盈地几乎快飘起来了。




以上就是我四年来的部分心得了,可能会有不定期的补充,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祝每一个人都能够平安且平和地度过一生。
————————————————————
12.14
有朋友私我问现在状况,其实目前还是相对稳定的。除了6-7月份状态极差,一直到现在都非常正常。
相对药物维护,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自我调节,过程也许会很艰难,但心态彻底改变后一切都会更好。


而在康复路上对我助力最大的一方面来自于家人和男友,而另一方面来自于考研。
爱与学习都是良药:
①爸妈对我的态度相较大学时期转变巨大,我们经常沟通交流,他们也会给我具体的建议与安慰;
②男友无条件的支持与偏爱让人感动,也让人充满自信,更加开朗;
③决定考研后,诸多学习计划周密而充实,来自于考试升学的压力虽然有一个阶段也使我极其焦虑,但爸妈的开导使其逐步转化为动力,慢慢地形成了良性循环。


可能有人会说“我和爸妈关系不好/没有男友(女友)/和男友(女友)感情不稳/现实生活不支持我的学习计划”等等一系列情形,毕竟就是这些让人困扰的/不幸福/不快乐的事情,才成为了这些病症直接或间接的诱因。
但请注意:
我想说的并不是“我被爱了 幸福了 所以我没病了”,
而是想说,把我周围环境是如何一步一步转变改善、形成良性循环的过程分享给大家。
因为我曾经也是在父母不和、家庭危机一触即发、被人渣前任折磨、毕业后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意义何在等多重诱因加持的情况下走进了双相障碍的世界,走进了最危险的自我质疑。
世人苦难皆不相同,在此不多做赘述,也希望诸位尽量不要将自己囿于苦痛。
我所选择自救的方法:就是斩断不良关系,去爱需要爱的人,明确自身的诉求,塑造更好的自己。
和身边的人渣分道扬镳;跟爸妈和平交流、给他们以关怀;了解自己的短板不足,制订学习计划及目标;真诚地去爱一个人、不求回报。


说起来非常很简单,但因为人性之复杂,实际上操作起来却极难,这需要你去培养足够强大的同理心与足够坚定的信念。
不过我只是为病友们提供一个思路,因为世界与社会不会为了迎合你而改变,那不如就从改善自己开始,摸索着向前去。
除去不可逆的客观条件,例如亲人离世恶性疾病等等依靠人力无法改变的情况,许多困难还是可缓解的。既然不确定明天的明天会不会更糟糕,那为什么不去做点尝试、去赌一把呢。


不过,这一切的一切的大前提是:
早日就医,谨遵医嘱。

希望所有还在挣扎的人能早日走出泥淖,也希望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