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尊门 发表于 2019-10-14 00:02:01

育儿丨熊孩子听不进道理?那就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转载自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

微信号:yinjianlifumuxuetang

1





最近一个周一的早上,年轻妈妈小卢顶着浓重的黑眼圈、喘着粗气,在众人的注目礼中冲进会议室,一看表,还是迟到了五分钟。

公司对会议纪律一向管控很严,会后,她所在部门的主管安姐找她谈话问迟到原因。“周日晚上熊孩子把家里闹腾得鸡飞狗跳,我和老公收拾残局到半夜,唉,实在累惨了,早上闹钟响后按掉想赖几分钟,一不小心睡过头了!”小卢一边拍打着自己的脑袋,一边愤愤地控诉着她四岁儿子的“罪行”。

小家伙整个双休都不消停,变戏法一样各种搞破坏,把小夫妻俩折腾得精疲力尽。画完画,水彩笔横七竖八扔了一桌子,也不知道套上笔帽,没多久就干了,说多少次也不听;妈妈把豆腐浸在水里准备做饭,小家伙转眼间小手伸进碗里,一把把豆腐捏得粉碎,妈妈再泡一块,他又捏碎;家里来了快递,他第一个冲上去要拆,和他说了多少次盒子脏、剪刀危险,就是不听,不让拆就哭闹不止。周日的晚上,好容易用二十多个睡前故事把他哄迷糊了,又不知中了什么邪,忽然跑到厨房,拿起一袋妈妈刚剪了个口,还来不及倒进储米罐的大米,一股脑儿全倒进了马桶……面对爸妈喷火的眼神和爸爸高高举起的拖鞋,小家伙竟没有半点畏惧之心,反而露出挑衅的笑容,哼着小曲在爸妈跟前转圈……



小卢长叹一口气:“我和我老公都很正常,怎么就生了这么个泼皮捣蛋?!其实我们平时对孩子挺尊重的,从来没有打过他,骂都很少,有什么要他注意的事一般都是耐心讲道理,这小祖宗怎么就是听不进去呢?”

午餐时,一群深受熊孩子困扰的爸妈争前恐后地述说各自娃的光荣事迹,果然是没有最熊只有更熊,没有最不讲理只有更不讲理。安姐静听了一会儿,蹦出句让大伙醍醐灌顶的话:“其实,要我说吧,讲道理不是个好的教育方法。要是反复讲道理没用,那就干脆别讲了,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是上策!我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不愧是“大姐大”,不但在职场叱咤风云,带娃理念也是独树一帜。我们只知道安姐的女儿性格温良、学习自觉,做什么事都自然得体,不用大人操心,但却不知道,背后原来有这么个颠覆传统认知的秘诀在起作用。

2





一直以来,“讲道理”是深受推崇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在全民教育理念进化、打骂教育已被大部分家长唾弃的今天,“讲道理”以其温和的外表、高大上的精神内涵和看似严密的逻辑,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很多家长心目中,“讲道理”是文明人的行为,显得家长很有水平,也能对孩子产生不怒自威的气场。

遗憾的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背道而驰的现象,越是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越是显得“叛逆”。这是为什么呢?

道理这个东西,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它和人类特别是儿童的天性是相反的。

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恰恰是理性思维处于弱势,感性和直觉占上风。他们考虑问题,首先是从舒不舒服、快不快活、愿不愿意出发,而不是从对不对、应不应该、合不合理出发。年龄越小的孩子,这一点表现得越是明显。

孩子不会因为觉得父母挣钱很辛苦,所以变得勤俭节约;不会因为知道学习多么重要,所以乖乖坐下来写作业;不会因为认同电子产品伤害视力、影响智力,所以自觉放下手机、PAD;不会因为要为将来独立成家做准备,所以主动学做家务……

真相很多时候总是略显残酷,也非常挑战很多人的一贯认知。



有了女儿以后,我在陪伴她成长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儿童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人类群体进化史的缩影。比如,女儿刚学说话的时候,会把卷舌音Zh、Ch发成d、t,“小张”她就说成“小当”。刚开始我还想着怎么去纠正她,后来忽然灵光一闪,想起大学里学的汉语发展史,“古无舌上音(即卷舌音)”,原来小妞的语音发展正与整个汉语语音发展史相吻合。于是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不知不觉中小妞就说上了一口流畅标准的普通话。

孩子“懂道理”的过程也是一样。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等级理论,人首先必须满足位于需求金字塔下端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进而满足中端的归属需求、尊重需求,才能发展出自律、合作、利他的意识,最终依靠自身努力和一些外在条件的加持,达到金字塔的最高级——自我实现,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自身又有充分幸福感的人。因此,我们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孩子按照正确的“道理”去做,但是最初的切入点却不应该是“道理”本身。

3





早在百余年前,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就说过,三种对孩子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刻意感动、发脾气。而这三者往往又是层层递进、你中有我的整体。很多家长面对孩子不听话时,首先祭出的利器是讲道理,无效的话再来第二招——刻意感动,苦口婆心甚至声泪俱下地陈述自己挣钱养家伺候娃有多辛苦、多不容易,试图唤起孩子的负疚感,促使孩子听话。要是孩子仍是无动于衷,家长就往往情绪上头,彻底失去耐心,以发脾气甚至打骂来收场。

这三种方法要是一直被熟练运用的话,可以肯定,这类家庭走出的孩子出现性格扭曲和远期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大。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丧失倾听的兴趣,产生“道理免疫力”,哪怕一个道理本身非常有道理,他也本能地抗拒,给人的感觉就是“油盐不进”、冥顽不化;其次,很难与人平等真诚地交换意见,偏爱用抬杠的方式彰显自己的正确。

前文所说小卢的儿子才四岁,还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而到了孩子年龄大一些,特别是十岁以上,这种影响就会逐渐固化下来,成为他性格中难以清除的毒瘤。我有个亲戚家的男孩小帆就是这样。今年12岁的他,为人冷漠苛刻,逆反心理很重,好像浑身长着刺,不仅对父母的管教置若罔闻,甚至在学校也经常和同学、老师发生冲突。



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有话怼回去。妈妈叫他要多吃新鲜水果,补充维生素,对身体好,他就说“邻居李爷爷又不吃水果,不是也活到八十多嘛!”同学说,沙漠徒步旅行危险性大,不能在准备不充分、体力不确定的情况下轻易尝试,他就说,什么样的旅行都有危险性,好好的走在路上还会被落石砸中呢,干脆宅在家里最安全了。

老师建议大家用“错题登记本”的方式巩固对疑难问题的掌握,他就说题目做错的原因多种多样,不是靠登记一下就能解决的……他已经失去了和别人正常对话的基础,成为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的人。老师多次向小帆妈妈指出问题,她还非常委屈地说:“老师,我从小就很注意给他讲道理,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她不知道,问题的根源正是“讲道理”。如果家长再不彻底反思和改变教育方法,这孩子以后大概率会成为一个思维方式畸形、很难相容于他人和社会的异类。

4





提倡做“不讲道理”的家长,绝不是否认道理本身的重要性,而是提倡家长在孩子面前放下居高临下的强势姿态和单边主义的对错标准,学会和孩子平等、友善、真诚地交流,破译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把“讲道理”做成一件“润物无声”的事情。

无数实践证明,促使孩子心甘情愿接受“道理”的推手,是这样几个:



——情绪。

对于理性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的孩子来说,解决问题从情绪入手,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当孩子出现一些不可理喻的想法或行为,先不要忙着下是非对错的判断,试着接纳他的情绪,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想获得什么”。在不违反安全和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想法和愿望。

如果实在觉得孩子的做法有违常理,给家长带来很大的困扰,需要纠正一下,也建议从情绪入手,调动孩子思考,激发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就拿小卢儿子捏豆腐这件事来说,四岁的孩子还不可能有“浪费”的概念,他就是纯粹的好奇,想着这白嫩嫩、软乎乎的东西被捏过会怎样,是不是和平时玩的橡皮泥一样?

家长如果不是一发现就忙着制止、讲大道理,孩子一般也不会有太长久的兴趣,捏个五六次差不多了。要是实在不想让孩子多玩,可以这样启发孩子:“宝贝,你再捏,爸爸就吃不到他最喜欢的麻婆豆腐啦。爸爸喜欢麻婆豆腐,就像你喜欢红烧肉一样哦!你愿意爸爸吃得开心吗?”这时,一个内心有善意的孩子应该就会点头同意,只不过可能还有点“没有玩够”的小小不甘心。这时家长要及时给孩子台阶下,强化他的正面认识,比如可以和他约定把豆腐分两半,一半做菜用,一半他继续玩。



——体验。



一个人印象最深、最能心服口服接受的观点,基本都来自亲身实践和体验。我爸妈就经常说我“不撞南墙不回头”,很多事情他们说的道理不听,非要自己遇到痛点了才接受教训。

我倒觉得这未必是坏事,在没有严重后果的情况下,一个人体验到了不按道理做的坏处,才会把道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很巧的是,安姐的女儿小时候发生过和小卢儿子一模一样的事情——把米倒在马桶里。她的处理方法就很好,既没有生气地训斥,又没有给女儿讲道理,而是把一片狼藉的现场保留着,让女儿亲身体验了后果。因为马桶堵塞,全家人的排泄物没法冲走,卫生间很快臭气熏天;因为大米被浪费了,一整天没有主食吃,小妞饿得肚子咕咕叫。到了晚上,小妞就红着脸扑到妈妈怀里,主动说以后不玩大米、不把东西扔马桶里了。

安姐及时肯定了小妞的“觉悟”,又动员她参与善后工作。她没有请物业公司帮忙,坚持自己动手,忍着臭气清理掉马桶里的污物,又用疏通下水道的工具一点一点把米粒掏出来。整个过程,小妞都在一边力所能及地帮忙,也忙出了一身汗。这以后,什么东西能玩,什么东西不能玩,小妞分得门儿清,即使有弄不清的,大人一提醒也就愉快地接受了。引导孩子在实践中体验道理,比直接讲给他听道理要麻烦得多,但从长远来看,对孩子性格的塑造、认识能力的提高是明显优于直接讲道理的。



——兴趣。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很注重孩子的阅读,把孩子的书架塞得满满当当,每天回家都要问孩子今天看了什么书,然后絮絮叨叨讲一堆阅读的好处,“阅读能让你增长知识”、“阅读能让你以后上学做题目快”……

郁闷的是,她儿子偏偏就是不爱阅读,很少拿起书,妈妈把书塞到他手里,他勉强翻几页就又丢开了。这位妈妈不知道,正是她反复灌输的道理,使孩子对阅读产生了一种任务感和被强迫感。在生命能量展开阶段的儿童时期,孩子真的不需要懂得多么宏伟的人生哲理,兴趣是他们做一件事最大的动力。聪明的家长很少给孩子讲事情的重要性,而是用“诱惑”的方法激起他们的兴趣。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

我父母从来不给我讲阅读的道理,只是每天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给我讲些他们在书籍、报刊中看到的有意思的事,或者在我抛出“十万个为什么”而他们答不上来的时候说,爸爸妈妈也不知道,要去找本书学习学习。

于是我从小就体验到,书本是打开未知领域的钥匙,阅读是非常有趣的事,因此建立起了浓厚的阅读兴趣,甚至读到废寝忘食的程度。等到我懂得所谓“阅读的道理”以后,我已经被阅读的“红利”深深惠泽,不仅语文成绩一直领先,而且认识事物的视野和深度超过了很多同龄人。

其实,不仅是孩子,很多成年人对道理的接受,又何尝不是通过“道理”以外的切入点呢?时下流行一句话,“不要和老婆讲道理”,就是这个意思。

5





当然,做“不讲道理”的家长,并非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用适度的口头教育帮助孩子加深对某些观点、规则的理解,促进孩子理性思维的发展,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讲道理”要避免哪些雷区呢?我结合阅读尹建莉老师有关文章的体会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提些建议供宝爸宝妈们参考。

1、“讲道理”不能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一个道理,必须首先确认这道理你自己也认同,不能嘴上说的与心里想的、实际做的是两张皮,否则不仅起不到讲道理的作用,反而会扰乱孩子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形成投机取巧的不良品性。

不要觉得孩子心地单纯就“好骗”,家长有没有按自己讲的道理去做,孩子们心里跟明镜儿似的。现在这一代家长的整体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明显的“说一套、做一套”不多见了,但是要警惕一些隐性的“心口不一”现象。

比如,有位爸爸是党员,最近所在单位要求党员参与居住地的垃圾分类志愿者活动,还发放了考核表,要求社区党组织对每位党员的表现作出评价。这位爸爸本身并没有这个觉悟,觉得这事很麻烦,心里是抵触的,只是不便在女儿面前发牢骚。

巧的是,他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所在学校也要求孩子们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孩子和他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为了培养孩子的美德善行,就慷慨激昂地讲了一堆做公益的道理。之后有一天,父女俩一同去参加志愿者活动,女儿干得很起劲,爸爸却装模作样地站了一小会儿,就示意社区党支部书记,这是个形式,主要是为了交考核表,不用那么认真,然后就找个借口溜了。事后女儿问起,他支支吾吾难以自圆其说,很是窘迫。可以想象,以后女儿还会对他讲的“道理”有敬畏之心吗?

2、不要把“道理”仅仅定位在外力约束上。

有些家长喜欢这样给孩子讲道理:“不要用脚踢前排的座位,人家阿姨要生气的”;“学校规定迟到的同学要在门卫室登记,经常迟到可丢脸了”;“成绩差的小朋友,老师不会喜欢,将来好的学校也不会要你,所以你要努力提高成绩”;“不要把垃圾扔在走道上,被摄像头拍到要罚款的”……

我们不否认,外部约束是促使一个人改善行为的重要因素,惩戒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必需的手段,但教育却不能停留在用外力威慑孩子的层面,否则容易让孩子读出一种“潜台词”,只要没有外力约束和惩罚,就可以随便怎么做,不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向善向美的内驱力,孩子长大以后,为人处世容易停留在“低线”上,满足于不被人厌恶、不受到责罚就好,而到达不了“高线”,成为不了一个具有高尚德行和强大自律能力的人。



3、“讲道理”忌上纲上线。

给孩子讲道理最好就事论事、一事一讲,不要总是“以小见大”,从一件具体事情中引申出一堆大而空的“宏论”。

特别是在孩子做得不理想的情况下,要避免对孩子的整体面貌使用带有轻蔑和否定色彩的评价。比如,希望孩子用完水池把池沿擦干净,那就告诉他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淌下来弄湿地砖、避免有人滑倒就好,而不用画蛇添足地说些“做事要有责任心”之类的话;想要孩子改掉书写潦草的毛病,告诉他一些由于字不好认而耽误事的案例,再稍微指导他一下怎么把字写得工整美观就好,不要轻易给孩子扣上“学习不认真”的帽子。

动辄上纲上线的大道理教育,“正义凛然”的背后实际上是偏激、粗糙的思维方式,既剥夺了孩子从一次次亲身经历中总结是非利弊的主观能动性,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尊,给孩子带来“我怎样努力也做不好”、“我的问题很严重”的消极暗示,降低他们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动力。更有甚者,这种话语模式还有可能被孩子学过去,带到成年,使他今后在与同事、朋友、配偶的相处中也成为咄咄逼人的人。

4、千万不能把“不讲道理”做成“不讲理”。

有些家长确实很少给孩子讲道理,三句话不对就把孩子打骂一顿,事后再用“都是为了你好”当遮羞布,来美化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彻底的不讲理了,矫情又虚伪。即使孩子迫于家长的威严而暂时服从,这“道理”也变不成他自己的东西,学会用破坏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倒是很有可能。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有一句特别精辟的话: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

这看着像绕口令一样的话,借用来做我这篇拙文的点题之笔是再精准不过的了。

作者:七彩仙人球

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

微信号:yinjianlifumuxuetang

由中国最具影响力家庭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主持的教育交流平台。所有的家教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帮助千万家长轻松育儿,从知道到做到!

【完】



看意林!

内含成长、亲情、校园故事,教会孩子如何直面成长问题,学会与同学老师及家长相处,培养好品格,争做好少年!

作文好!

精选当代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精品故事,文章细腻生动,精彩情节开启想象风暴,优美句子启发写作,作文技巧实用靠谱,让孩子作文步步高,成绩年年好!

读名校!

以小故事大道理为办刊宗旨,故事生动有趣,贴合孩子生活现实和阅读趣味,轻松小栏目调剂阅读,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最佳读物,爱上阅读就是这么简单!

杂志名称:《意林·少年版》

单期定价:8.00元

年订阅价:192.00元

邮发代号:16-287

订阅请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育儿丨熊孩子听不进道理?那就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