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rey573 发表于 2019-8-30 08:01:45

“含泪的微笑”:兰姆与中国知识分子

撰文:雷颐

《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

英国的“随笔”是16世纪在法国思想家、作家蒙田的启发、影响下诞生的,但几百年来,随笔这种文学形式似乎特别适合英国的人文环境,迅速成长壮大,枝繁叶茂。从18世纪开始,随笔在英国更加蓬勃。此后,英国的随笔一直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以至和“下午茶”、“绅士风度”一样几乎成为英国的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一。
在这几百年间,英国自然产生不少随笔大家,而许多小说大家也是写随笔的高手。从18世纪一路数下来,阿狄生、斯梯尔、斯威夫特、兰姆、赫兹里特、吉辛、亨特、德·昆西、夏洛蒂·勃朗特、佩特、斯蒂文森、鲁卡斯、林德、吴尔夫、赫胥黎……令人指不胜屈。这些作者的随笔风格多样,有的简古,有的秾丽;有的浅近,有的渊博,但都涉笔成趣,脍炙人口。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也曾深受英国随笔的影响。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虽然对在大动荡的年代力倡飘逸灵透、自然恬淡、娓娓而谈的随笔非常不以为然,但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还是十分客观地承认中国的新文学在五四运动的时候,“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英国随笔的集大成者兰姆,更受中国老一辈文人喜爱,周作人称兰姆是“美文妙手”,吕叔湘先生曾对兰姆入迷,冯亦代先生曾经撰文谈兰姆对自己写作的影响,题目就是《得益于兰姆》。三十年代研究、介绍兰姆的梁遇春先生说,兰姆对于自己心灵的创伤是一种“止血的灵药”、“止血的妙方”。


兰姆
兰姆于1775年出生于伦敦,其父是一个律师事务所办事员,七岁时,进入为贫寒子弟而开设的基督慈幼学校念书,与诗人柯勒律治同学,并结下终身友谊。由于家境困难,14岁即开始谋生,先在南海公司、后在东印度公司,整整做了三十六年的职员,到五十岁才退休。他的写作,全是几十年的业余写作。写了大量随笔,最有名的是《伊利亚随笔》。他曾开玩笑说,自己真正的著作其实是公司里的那些大账本。

兰姆的个人生活非常不幸,二十岁时,他单相思的一位金发姑娘嫁给一个当铺老板,一度精神失常,在疯人院里住了六周方得复元。第二年,比他大十岁的姐姐玛利遗传的疯病发作,竟然拿刀刺死了母亲。他独自一人挑起赡养老父、照料疯姐的家庭重担,父亲死后,姐弟二人相依为命,玛利病时好时坏,玛利病发前常有预感,姐弟俩就手拉着手向疯人院走去。因此,他终身未婚。

个人生活如此不幸,兰姆的随笔却以平淡冲和、幽默著称。例如,伦敦市政当局要采取种种强硬措施减少乞丐时,兰姆的《关于京城内乞丐减少一事之我见》却对乞丐充满赞美:“从这些乞丐身上,未必不能吸收一些好处。”“他们是活生生的寓言剧、寓意画、备忘录、警世的箴言、无言的说教、儿童的启蒙读物。”“叫花子,是咱们这个大城市的奇景,是它的名胜……不管哪个街口上,要是没有个把要饭的,就显得美中不足。他们,如同那些唱小调的歌手,都是街头上少不了的人物;他们那五颜六色的穿着打扮,就像商店的招牌一样,装点着这古老的伦敦。”乞丐“才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自由人”。他声称自己若不是“一位无牵无挂的自由绅士的话”,“倒宁愿做一个乞丐”。他没有描绘乞丐的苦难,没有悲天悯人,只是在幽默地“赞美”。这种反讽(irony),达到的效果却是强烈的。
虽然我国对英国随笔的译介历史不短,但一直是零零星星,并不系统,就是深受中国作家喜爱的兰姆,他的随笔也一直没有全译。而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这长达三十年时间内,包括英国随笔在内的“随笔”,更是在我国曾经要“横扫一切”的政治风暴中几近绝迹。


兰姆《伊利亚随笔选》,刘炳善译
改革开放之后,随笔复兴,兰姆的《伊利亚随笔》终得全文出版。译者刘炳善先生一直想搞清兰姆的个人生活如此不幸、随笔却如此幽默的原因何在。他终于想明白了:“幽默这个东西,过去被人说得太玄,太高雅了。怎样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呢?在翻译《伊利亚随笔》当中,偶然读到我国当代作家聂绀弩的《散宜生诗》,得到了启发。这位曾经‘身历古今天地愁’(何满子悼绀弩诗句)的著名杂文作家,在逆境中所写的诗歌却具有诙谐、滑稽的意味,让人读了有时掉眼泪,有时忍不住要笑。而作者自称他这些诗里写的是一种阿Q气,还说,处于苦难中,‘人没有阿Q气怎能生活?’在这种时候,阿Q气还是一种‘救心丹’,‘人能以它为精神依靠,从某种情况下活过来”。
原来,刘炳善先生自己就经历坎坷。他对英国随笔一直情有独钟,早在1948年在重庆大学外文系求学时,就开始翻译一批英国随笔在报刊发表。1957年,原本在河南省文化局“戏曲改进会”写剧本的刘先生被打成“右派”后,被发配到河南大学外语系搞资料工作,却意外得到重读英文原著的机会,写下大量笔记和卡片。在后来的“劳动改造”时,他仍随身带着心爱的《牛津英文选粹》,一有机会就反复阅读。“十年浩劫”结束,文化开始复苏,刘先生开始试译几篇英国随笔,寄给复刊未久的《世界文学》。译文发表后,受到读者好评。从此,刘先生便一发而不可收,在教学研究之余还翻译了大量的英国随笔,先后出版了英国随笔选《伦敦的叫卖声》、兰姆的《伊利亚随笔》、吴尔夫的《书和画像》,还翻译出版了莎士比亚和萧伯纳的一些剧本。
所以,刘先生一定要搞清兰姆的苦难与幽默,因此对兰姆的体会也别有意味:“人性大概是一种相当微妙的东西。它既有顽强的生存力,又有灵活的适应性,两者结合起来,遇到再大的不可抗的天灾人祸,人性的光芒总还是要从微小的缝隙中曲曲折折地透露出来。将眼泪化为微笑,也许就是人性的一种特殊表现,也就是人在患难中自我防护、自我肯定的一种本能,一种‘止血的灵药’、‘止血的妙方’。”“兰姆的幽默还有他的独特之处,那就是他那‘含泪的微笑’——对于这一点,同样走过坎坎坷坷的‘苦难的历程’的中国知识分子(尽管时代、国度、苦难的内容都不相同)想必有时候也能够‘偶或相通’吧?经历过忧患而又想寻求内心宁静的人,对于兰姆是能够相通的。”

翻译兰姆,确是刘炳善自己心灵创伤的一种“止血的灵药”、“止血的妙方”。

(“雷颐游走古今”:lyyzgj)





点击 蓝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选内容:

人物|李鸿章|鲁迅|胡适|汪精卫|俾斯麦|列宁|胡志明|昂山素季|裕仁天皇|维特根斯坦|希拉里|特朗普|性学大师|时间|1215|1894|1915|1968|1979|1991|地点|北京曾是水乡|滇缅公路|莫高窟|香港|缅甸|苏联|土耳其|熊本城|事件|走出帝制|革命|一战|北伐战争|南京大屠杀|整风|朝鲜战争|反右|纳粹反腐|影像|朝鲜|古巴|苏联航天海报|首钢消失|新疆足球少年|你不认识的汉字|学人|余英时|高华|秦晖|黄仁宇|王汎森|严耕望|赵鼎新|高全喜|史景迁|安德森|拉纳米特|福山|哈耶克|尼尔·弗格森|巴巴拉·塔奇曼|榜单|2016年度历史图书|2017年度历史图书|2018年度历史图书|2016最受欢迎文章|2017最受欢迎文章|2018最受欢迎文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含泪的微笑”:兰姆与中国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