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rey573 发表于 2009-1-16 15:19:16

佛教的包容与包容佛教(四)

<p><b>三、包容佛教</b> </p>
<p><b>1.</b><b>新时期弘扬佛教的迫切性</b> </p>
<p>佛教发展到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印度的佛教虽然衰敗了,但是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当年却说:“我们从阿育王、甘地和其他思想家与政治家那里,所继承下来的‘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的非暴力、宽容、共存的哲学,是解决我们现时代各种问题的唯一可行的方法。”1954年6月,尼赫鲁与周恩来签订了中印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联合声明中,尼赫鲁就借用了佛教术语“潘查希拉”(Panchasila,即“五戒”)一词来表述这“五项原则”,他说:“印度是佛教的祖国,向世界宣扬佛陀的和平主义,是我们每个佛子都应有的责任。”在新的时期,弘扬佛教的需求依然十分迫切。因为我们在强调普世价值的时候,会发现佛教思想之中充满了真诚、友爱、善良、宽容、民主、多元、和平,自由的价值观。正因为它遵循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标准,因而我们有必要研究佛教复兴问题。</p>
<p><b>A&nbsp; </b><b>缓解信仰危机</b> </p>
<p>信仰危机问题,是一种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是经济在迅速发展时,产生的一种文化上的滞后,信仰上的滞后。信仰危机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所有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和全球化境况中一个普遍的现象。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人的信仰是一个正比关系,经济越发展,人的生活水平越高,人对于信仰的需求越迫切。</p>
<p>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宗教在现实社会中所占的份额仍然相当巨大。根据2000年一个权威的统计,世界总人口60.55亿,其中信仰宗教的人是51.37亿,占总人口的84.8%。国家宗教局对中国大陆的情况也进行过一个统计,在中国大陆,有一万三千多所庙宇,其中藏传佛教寺院有三千座,巴利语系寺院有一千六百座。也是相当惊人的一个数字。</p>
<p>梁启超先生说过:“佛教的信仰,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兼善而不是独善,是住世而非厌世,是无量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别,是自力而非他力。” </p>
<p>关于宗教信仰的作用,我想举一个例子。蒋介石撤到台湾去的时候,他注意到当时人们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台湾当地人和撤退来台的大陆人信仰危机非常严重,这种信仰危机带来的是人心惶惶的感觉,让台湾人度日如年。虽然蒋介石本人是基督徒,但是他却在台湾大兴佛教。台湾佛教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信仰的危机,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台湾现在有四千座佛教庙宇,五百多万的信众,占到台湾人口的四分之一。台湾佛教的学术高度和台湾佛教对世界影响,以及台湾佛教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在世界宗教史上都是让人刮目相看的。时至今日,台湾佛教又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通道。如果说意识形态是一面墙的话,我觉得佛教就是这面墙上的一道门,一扇窗,门窗打开,可以联络外界,可以沟通四方,可以疏通空气,可以看到新的景色。</p>
<p><b>B&nbsp; </b><b>拒绝异端邪教</b> </p>
<p>在信仰危机的境况下,异端邪教科会产生,不去弘扬正宗的佛教仪轨和佛学智慧,异端邪说就会盛行于一时。有些现象令人感觉到奇怪,有的人自己标榜自己就是佛祖,是佛祖转世等等,这种违背佛教教理和比喻是非常可笑的。</p>
<p><b>C&nbsp; </b><b>教化道德人心</b> </p>
<p>用佛教来解决现代社会中间的矛盾,是一个有意思的办法。比如说我们讲人格,不管是你是什么党、什么派,人格是起码的道德标准的范畴。亚洲周刊有一篇文章讲道:现代人信念的坍塌,招致了人格的沦丧。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段义和,身为领导干部,却枉杀无辜,把自己的情妇炸死在大街上,说明他的人格底线已经完全崩溃。这篇文章说,腐败和乱权,把人变成了野兽,把社会变成了角斗场。我觉得,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首先回归到起码的人格标准上。从佛教的角度来讲,人格是非常重要的;从教化道德人心的角度看,弘扬佛法是非常重要的。</p>
<p><b>D&nbsp; </b><b>维系安定和谐</b> </p>
<p>一部中国的佛教史,就是一部佛教与中华文化和国家命运共存共融的历史。佛教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太平盛世的时候,佛教就兴盛,反之就江河日下。大唐时代,佛教的发展就非常迅猛,曾经出现过唐太宗李世民率臣民万众,诵读《金刚经》这样一种壮观的情景。清朝鼎盛的时候,佛教也相当盛行。历史上,佛家有很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行为流传至今,如唐代十三棍僧护驾李世民的故事。我去少林寺的时候,释永信法师带我去看了记载着这个故事的、李世民亲赠的石碑。抗日战争中,太虚大师为了救国,奔走于世界各地化缘求助、呼吁抗日。1953年5月,中国佛教协会召开了第一次大会,其章程是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签发的。他在这个章程中,亲笔加上了“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的字样。改革开放后,在1980年在召开的中国佛协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重新提出消除文革的后果,弘扬佛教优良传统,从而使国家进一步走向繁荣和安定。</p>
<p><font face="宋体">由此可見,在维系安定和谐的问题上,政治有护持佛教的力量,佛教也有清明政治的功效。</font></p>
<p><b>E&nbsp; </b><b>绵延传统文化</b> </p>
<p>佛教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绵延传统文化。不论是太平盛世,还是危难时期,佛教都有凝聚人心,爱国爱家、共渡时艰的功效。50年代,中国共产党认为,佛教有群众性、民族性、长期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现在,很多人在解读这“五性”的时候,认为还应该有另外的“五性”,这就是:包容性、文化性、人间性、生活性和慈悲性。这新的“五性”,也是传统文化的内容。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佛教在大陆有衰落的趋势,五四以来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反叛,使佛道被认为是迷信更加以限制和批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学热的出现,已经有人在反思:千年来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对中国知识精英阶层影响最深的文化是什么?恐怕除了孔孟之道,还有佛教,尤其是禅宗。所以,对佛教的包容和弘扬,是复兴传统文化的重大课题。</p><br/>
<p><b>2.</b><b>积极正确的弘扬佛教</b> </p>
<p>为什么说要积极正确的弘扬佛教?因为现在确实有些值得需要注意的地方:</p>
<p>一是不要劳民伤财,刮奢华风。现在盖大佛之风,在内地非常盛行,一个佛比一个佛盖得高。我觉得,在特别需要提倡环保、节能的中国,究竟需不需要到处盖大佛,应该认真论证,严格审批程序。不然,动用非常大的工程、花很多的钱把它盖起来,会起到事与愿违的效果。二是不要装神弄鬼,乱迷信风。</p>
<p>怎样积极正确的弘扬佛教呢?我以为有兩点:</p>
<p><b>A</b><b>.</b><b>要匡扶正信,复兴佛学。</b>关于复兴佛学的问题,佛家的两股力量都不应该忽视。一种是佛教徒,包括出家人和居士,还有一种是佛学的研究者,他并不是佛教徒,但是他在积极的从事着佛学的研究。中国目前还非常缺乏佛学研究的大师,佛学研究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现在很多的寺庙连一本完整的《大藏经》都没有。缺少这些基本条件,复兴佛学就无从谈起。<b>&nbsp;&nbsp;&nbsp;&nbsp; </b></p>
<p><b>B.</b><b>纯正道风,规范仪轨。</b>规范仪轨的问题,有必要研究一下。北京的戒台寺当年就是中央政府为高僧大德受戒的场所。过去,中国作为大一统的国家,为了表示中央的权威和气度,经常进行庄严的宗教仪式。我们在讲藏传佛教的时候,常常会举出清政府在哪一年册封某某人的故事。现在,有没有必要为规范佛教仪轨做出一些有益的论证与尝试呢?到现在为止,潭柘寺和戒台寺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寺庙,依然归区的旅游部门管理,成了缺少关键文化气息的旅游景点。我认为,潭柘寺、戒台寺的现状说明中国佛教的复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寺院里缺少佛教文化,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都会大打折扣。让这些寺院恢复原来的功能,应当是一个可望可及的目标,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做出有益的尝试。</p>
<p>对于佛教的弘扬,也许有人会认为是一种倒退。我认为,现阶段对中国的佛教的相对弘扬,不是倒退而是一种进步,因为它传递着中国开放、多元的强烈信息。&nbsp; </p>
<p>也许有人说:“你们又开始宣扬迷信了。”我说,这不是宣扬迷信,而是一种思想解放。</p>
<p>也许有人说:“你们又开始在制造混乱了。”我说,这不是制造混乱,而是正本清源。</p>
<p><font face="宋体">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一直都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你高我低,没有我优你劣。世界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被某一种文化所统一,它永远都呈现出一种多元、交流、互动、融合的走势。就像每一滴水都会反射太阳的光辉,就像每一朵花都会对我们会心微笑,能够跨越文化、跨越地域、跨越种族、跨越不同政见的佛教文化应该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弘扬和复兴,因为它既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高级智慧。</font></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教的包容与包容佛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