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青天w 发表于 2011-10-28 18:24:50

一、河图诞生的历史原因


作者:响泉居士

一、河图诞生的历史原因
我们说过,了解自然和预知自然的愿望,从古到今,它一直是人类的一个目标。在这个愿望的驱使下,人类一直不断地在作着不懈的努力。正如本文开篇所提到的:古老东方的先祖们,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他们把自然划分为两大部分,就好像是一棵大树一样:地表面以上的枝干叶,被喻为现实中万差千别的自然现象,这是显性的部分;地表面以下的根与须,它是枝干叶生长发育的决定性因素,反应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它是隐性的。老祖先们总是要预先知道树根的结构,进而读出枝叶的未来发展方向。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们创造出了震撼人类的易学体系:
一方面,他们把显性的自然现象与隐性的时间体系进行相互对应,比如:《夏小正》、《左氏春秋》、《乾凿度》等,用一年十二个月来对应自然现象,和用一年二十四节气或每年七十二侯等来对应自然事物,这只是一个常态的时间特征与自然现象的联系;但是,时间结构并非如钟表一样简单,它本身具有很多变量因素,所以,与时间结构相对应的自然事物,也充满着大量随机内容。为了应对大自然这些非常态的变量关系,古人花费了几千年的时间,归纳和总结出一整套随机变化的时间模型,并在这个随机变化的时间模型上,镶嵌着不确定、非常态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故事。用来实现时间与现实的变量整合。它们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周易》。
时间结构在《周易》中的表现,则主要是卦象和爻象。而代表时间特征的卦象和爻象,它与《周易》的卦辞和爻辞,这二者是易学体系不可分割的两大部分,离开时间结构的卦爻辞,也只是一个不着边际,杂乱无章的人文故事或是琐碎的杂记。而离开卦辞和爻辞的时间结构,它也只能成为包含各种时间单位的黄历表。同样显得毫无意义。
另一方面,易象,作为时间与自然连接的纽带,这个表达方法,最终要归结为古老东方的思维方式。时间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是隐性的,把隐性关系形象化,并浓缩为一个模型,使大千世界的各种联系,都凝聚于象、数、理的立体逻辑体系之中。一经一纬的九九数学表,就是最初级的东方数学表达式。在中国古老的数学中,九九表中的乘除关系并不是古人所在意的,把加减乘除的数学关系共同镶嵌在一经一纬的结构中,这才是我们祖先所追求的。因此,无论是《周易》的卦象,还是九九数学表;无论是河图,还是洛书,它们都代表着古老东方的结构式思维方法。
我们说过,周易是由时间体系、时间模型以及自然现象三大部分所组成。而周易是否能实现它预测功能的关键,则首先有赖于时间体系的完善。时间结构不可能凭空臆造,它必须与天象和大自然各种事物的循环周期相吻合。比如:“春耕秋收”,把耕与收镶嵌在春和秋的时间中,这就可以解决两个自然问题:
一、农作物的春生与秋熟这是一个自然循环周期,
二、围绕着农作物生命周期的不断循环,它与人类各种活动直接相关联,因为人类必须服从于自然周期来从事生产活动。
基于上述两点,这就为古人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那一天是春,那一天是秋?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也就无法实现上述两点的认从。所以,古人就不得不从各类时间的概念出发,以至于通过各类时间周期,建立一个完善的时间结构体系。
时间特征虽然通过仰观俯察可以得知,但是,知道时间特征不是目的,通过推算时间特征而预知未来,才是古人最终所要追求的。故,天文历法的运算工具—“河图”便应蕴而生了。
河图在具体的应用上,它是天文历法的运算工具,在时间形态上,它是简化了的时间模型。它上可以连接天象,中可以对应繁复的时间体系。下可以反映大自然的内在联系。那么,究竟什么是河图呢?
二、河图的易学本象
《史记·历书》记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纶造律品,大挠造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
史记的这一段记载,说明远在黄帝时期,祖先们就已经具有推算时间的能力。特别是干支记时体系的建立,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决定性的因素。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以及由它们最小公倍数所组成的六十甲子,它们为古人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纪时系统。
在太阳历体系中,每个回归年大约是365.25天,它比公度年360天多出5、25天。由于采用干支纪日的方法,所以,每个回归年要比公度年多用五个干支日。也就是说,如果第一年冬至在六“甲”日,第二年冬至则必当在六“己”日。第三年又复归六“甲”日冬至,第四年又是在六“己”日冬至。如此4年后,太阳历的回归年因积余而润一日,故在未来的第五年到第八年期间中,则必然改变为六“乙”日或六“庚”日冬至。这样每4年必然变更冬至日的天干就变成了规律。因此,丙辛日、丁壬日和戊癸日,也就分别拥有了自己的冬至日的4年期,这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天干“隔五”相合的原理。待上述十天干完成各自的冬至期后,又复归为甲己日冬至的4年期。按照这个原理,再配合由地支所代表的一年十二个月,就可以绘制出“神秘”的《河图》了。详见下图:

8OO99HZKINM2YZJ_)7T (44.79 KB) 下载次数:0
2011-10-23 22:15




http://bbs.guoxue.com/attachment.php?aid=140803&k=da83968c8de1a5e30e8561bdbbef8d4d&t=1319797330&fid=5074&noupdate=yes&sid=2e8elwONrt0YTJnNxQQbb4mKHdYz5Xrhqb%2B6lf7n8Wn1wcU

碧海青天w 发表于 2011-10-28 18:25:05

古时夏、商、周三个朝代,各自拥有自己的历法。这三个朝代的历法区别,是太阴历的起始月各自不同。但是,这三个朝代太阳历的第一个月,却全部都是从“子”月开始的。因此《河图》中的十天干,也是从代表太阳历的“子”月开始排列。按照日月五星从右向左运行的原理,上面图中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也是采用右旋的方向进行分布。前面介绍过,太阳历每4年润一日,而每一个4年期内,冬至日必然是交互在两个相隔五位的天干之中。所以,《河图》中的1、2、3、4,实际就是太阳历中的某个4年期内的年序号。由于《河图》把十二个地支分成四组,每三个一组而分列四方,既东西南北。这样,时间因干支的参与而有了方向性的规定。(一蔀四章的跨年度周期,也是按19年一章来划分四个方向的。详见司马迁的《历数甲子篇》)。
从历元日开始,第一组的4年期是在甲和己日冬至,第一年,也就是《河图》中的1,它位于圭表盘的正北方的子位;第二年,或者是《河图》中的2,则位于圭表盘的正南方巳位;第三年《河图》中的3,则位于圭表盘的正东方戌位;第四年《河图》中的4,则位于圭表盘的正西方卯位。如此也就不难明白《河图》中6、7、8、9,是乙庚日冬至4年期的年序号。
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问题:在乙庚日冬至的4年期里,第一年位置,也就是河图中6的位置,本来应当是继甲己4年期的最后一年,也就是由“己卯”的位置而顺数到“乙酉”的位置。既:第二个4年期的首年位置,应该是从地支“酉”的位置开始的,而《河图》却是从地支“丑”的位置开始。这难免让人有所不解。其实,这个问题正是《河图》的魅力所在。在用六十甲子所构建的《河图》中,它不仅仅是用天干来直读太阳历的换算关系,而且,它还通过十二地支来反映朔望月的太阴历的内容。从“丑”位排列第二组4年期的首位,这可以从河图中归纳出4点阴阳合历的特征:
1、甲己的4年期内,朔望月共有12×4=48个,由于该四年中有一个朔望月是闰月,因此,首组4年期就变成了49个朔望月,而多出一个闰月之后,年内的朔望月日子已不再是6的整倍数关系,也会出现多一天的现象。因闰月而多出的这一天,就必须加在第五年的起始点上。每个朔望年的岁实与公度年有近6日之差。自历元日开始算起,太阴历的第一年,日月朔于“子”日,第二年日月朔于午日,第三年日月又朔于“子”日,第四年日月还朔于“午”日。而加一天之后的第五年,日月则朔于“丑”日。所以,第二个4年期的首年,也就是顺数的第五年,是从“丑”的位置开始的。
2、同样是甲己的4年期内,每个回归年要比六十甲子公度年多5天,加上第四年加闰的1天,4年累计共比公度年多出21天。从《河图》的4,也就是“己卯”的位置开始顺数六十甲子,第21位的干支是庚子。由于庚子与《河图》的子位相重合,故需下移一位则到“丑”位。
3、延续天干逢5便加计一数的规律,上图的第六个5,也是从“丑”的位置开始。
基于上述3个原因,故乙庚的4年期必然要从“丑”日开始。
《河图》中的5和10,它们代表的是至闰数。因天文历法中的闰月没有干支标记,故代表至闰数的5和10被纳入中宫,用以表示不在干支之中。以上就是《河图》所表达的跨年度天文历算的基本内容。


河图除了可以推算上述内容之外,他还可以反映一年中,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历法内容:
一年二十四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行走的角度决定的,太阳在黄道上每经历15度,古人都为它们取一个气令的名字。从全年白天时间最短的这天开始,这天的气令为冬至,此后依次的名字是: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这二十四个气令的交节日期,如果用十天干来表示的话,也可以在河图中找到规律。比如从历元甲子日冬至开始,到下一个气令小寒,需要15天的时间。由于天干的数量只有十个,所以小寒日的天干,必然是“己”日。同一原理,大寒是“甲”日、立春是“己”日。雨水又是“甲”日。如此,前四个气令日,都是在“甲”和“己”两个天干日交令。当第五个气令到来时,已经是第75天的时候了。古人把每个回归年多出公度年的5天,分别平均加在五个72日之后的气令之中。也就是说,每个回归年有五个73天。所以,从第四到第五个气令之间会出现16天的情况,而不再是15天。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第五个气令惊蛰,应该改换为“庚”日,第六个气令清明是“乙”日。这跟跨年度周期的冬至日天干一样,也是每隔4个时间单位更换一组天干。只不过气令日的天干,必须是每经历73天以后进行更换。在还没有更换天干之前,基本上是保持在相隔五位的天干来值掌气令日。
这里也有几个时间概念需要解释:古人把90天称之为季,把45天称作节,把15天称作气;当节之日叫做节令,当气之日叫做气令。现今我们习惯性地把节与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
三、河图中所包含的精蕴
至此,可能有的人会感到失望,由龙马背负而出,圣人并则之而画卦的《河图》,以至于它那十个神秘数字,原来却是两组朴实无华的天文数字,是用来推算时间的图表。假如诸君真是这样想的,那将是大错特错的事情。
首先,之所以古人把《河图》与“龙马”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河图是用甲子为原点开始演绎的,历元冬至甲子日的半夜子时,当我们仰望天空时,二十八宿中的星日马宿,适时正当中天。这样,除了《河图》中的5与10以外,余下的八个数字就可以依位列布黄道四方了。正是河图的10个数字或55个黑白点,由于它们与龙马混合为一体,所以河图所代表的时间模型,才能融入到以黄道为主体的宇宙结构中去。实际上古人时通过河图的模型,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形象化描绘。使得主宰大自然的这个神秘力量(时间),从此再也无形可遁。他们用螺旋的方法,把十天干以及十二地支分布在周天黄道12宫中去了。把圭表盘上的静态刻度符号,升华为以六十甲子为单位的一维性时间。进而再将一维性时间融合到动态的三维立体空间中去。自此,时间再也不是简单的顺序延伸。而是拥有了更丰富、更具体的结构性交互。
其二,按《易经》的说法以及史书记载,《河图》至少诞生在黄帝时期。通过《河图》所反映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内容,足以证明远在黄帝时期,中国就有了简单阴阳合历的编制方法。其具体表现形式为:
1)河图中的天干,每隔4年进一位值日冬至,这是太阳历每4年加润一日的表示方法。同时也说明太阳历的纪时符号是使用十天干;
2)河图中也反映出太阴历的朔望年内容,它每个朔望月中的日子,是用地支来表示的。而表示朔望月日子的地支,又是平均每5年更换一次,据此则可以利用河图与六十甲子的关系,至少可以推算上下几十年内的任何日期,以及日月在黄道上所处的位置。自然也可以推算在何日更换节气。这就为预知未来时间及时间特征提供了可能,进而实现对应自然的占卜活动。
利用《河图》来推算月亮运行,这相对比较笼统一些。可是,至少远在黄帝时期,古人就有如此成就,这确实也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故孔子在其著作《系辞》中赞叹曰:“叁伍一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逐成天下之文。极其数,则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叁伍一变是指太阴历闰月;通其变和极其数是推算的意思;天下之文和天下之象是通过《河图》推算出来的天象。故此可以证明,本节开篇所提到的:“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纶造律品,大挠造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这段记载确为真实,并非虚假妄传。
其三,《河图》所反映的至闰数字内容,为《周易》大衍之数提供了依据。(这个内容,后面有专门章节介绍)
其四、《河图》中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它在圭表盘上或可认为是简单的刻度符号,但是,当它经河图旋转而变成六十甲子之后,它便由符号晋升为时间单位。它们中的任何一组干支,从表面上看,它标记着每一日的时间单位,在深层意义上,它代表着一昼夜,黄道绕地一周的时空状态,也就是前面六十甲子章节中所提到的:“日行一个天干,则月要跨越十三个地支”,不要小看了这个概念。这个一昼一夜的阴阳关系,在整个易学体系中,它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其五、“三百六十有六日当一年之期”的说法,证明黄帝时的数字概念已经很发达。但是,古人为什么不和西方人一样,用数字来表达时间呢?这其中的原因是,数字只能用来表达时间顺序。这是直线性质的时间状态,它不能实现古人从立体角度来认知时间结构的目的。
河图从数学几何的角度看:六十甲子可以看作是周天360度圆的半径,用这个半径可以在周天360度的圆内,画出了六个正三角形。每个正三角的外接圆,又正好是两个月份的时间周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前一后的两个月,才能统一在一个时间周期之内,进而分出一阴一阳的组合关系。(古人总是习惯把圆一分为二,一边为阴、一边为阳)
20年内,十干轮流值日冬至已毕,当此后再次复归甲己日冬至时,20年内一共积闰日有105天。用三个105天(120度弧的弦,实际为103.64)的积余日,则又可以作出60年周期的正三角。同样由每20年所积的闰日,则又可以构成黄道120度的弦。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风水堪舆术才有了20年地气一迁的规则。120的平方减去60的平方,约等于105的平方。这不是笔者妄加揣摸,因为中国数学的勾股定理是在土圭测景中获得的。详见《周髀算经》对天地的测量,以及通过测景而换算出的宇宙结构和天文历法数据。
其六,易学系统中的八卦,它的真正喻意是表示天象的。这方面的内容,在后面的八卦章节将会详细解说。八卦最初的取得方式,则是通过圭表测量获得的。如果我们可以把《河图》看作是另一类的圭表盘,或者干脆看作是上古的圭表盘的话,那么,《系辞》所提到的,伏羲是依据《河图》才画出八卦的说法将是真实的。更重要的是:由于《河图》天文推算功能,而未来的时间和天象也就可以提前预知,所以八卦从此也可以预先画向未来。
其七、这也是前面所提到过的,天干为什么隔五相合,也是在《河图》中找到答案的。
基于以上七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河图》的诞生,他把易学体系中的两大成份之一,也就是隐性时间系统,由测算过程引领到推算阶段。这不仅仅是古天文历法的里程碑,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古人所梦想的:利用时间来推算天象,进而达到预测未来的目的。因此,古人才把它看作是上苍赐予人类的祥瑞。
至此,相信诸君不再会认为:《河图》是平凡的了。
《河图》的发现,是古老东方对宇宙这个大太极,或者是对宏观世界的象、数、理三要素的解读。其中更突出的是对数的强调。所以孔子说“未有天地而先有数”;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的道,就是自然规律,是数的概念。

碧海青天w 发表于 2011-10-28 18:28:05


第二节、《洛书》
河图的时间表达方式,是用圭表盘的平面形式,去体现平面螺旋的宇宙状态,而洛书则更进一步地体现了浑天立体的宇宙全貌。尽管当时的古人可能未必意识到这一点,然而,从洛书内在的数理关系上,确实可以分辨出宇宙立体运动的痕迹。
一、洛书的真实内容
古人演绎《洛书》,其中包含着两个重要基本内容:
1、古人把太阳从冬至点出发到再回到冬至点的时间称作一年;把从太阳升起到太阳再次升起的时间唤作一日,后来改为从半夜子时到子时为一日;把两次日月合朔的时间叫做一个朔望月;古人把所有的周期性时间都看成是一个360度的圆周,朔望月的周期也不列外,尽管月亮在一个朔望月周期里实际行走了380多度,但是从周期性的角度看,它也只是一个圆周而已。由于朔望月的周期是30天,把这30天的时间划分为360分之后,每天将要分担12份,如此每日也就有了12个时辰。
上述所有时间单位都用六十甲子表示。按照每天12个时辰使用12个干支,5天60个时辰必将用尽60干支,待5天后再用干支记时的时候,必然会出现重复现象,为区分前后六十甲子时辰,则规定5日为一侯。所以,侯这个时间单位,是为六十甲子时辰建立的。这也是“时候”这个名词的由来。
另一方面古人把每天的时间均匀的划分为100个等分,每份命名为刻。在一昼夜的100刻中,白天占多少刻、夜晚占多少刻,全年不是平均分配的。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日,昼夜刻数平分而各占50刻;冬至日昼占40刻、夜占60刻;夏至日昼占60刻、夜占40刻。有关昼夜阴阳刻数在全年中的变化规律,《乙巳占》也有详细描述:
“黄道斗二十一度,出辰入申,日昼行地上一百四十六度强,故昼短。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夜长。自冬至之后,日渐去极近,故景少短;日昼行渐多,故日少长;夜行地下渐少,故夜少短。日所在度渐北,以至于夏至。日在井二十四度,去极六十七度少强,是日最近北极,去极最短,故景最长。黄道井二十四度,出寅入戌,日昼行地上二百十九度少弱,故日长;夜行地下百四十六度强,故夜短。自夏至之后,日渐去极远,故景少长;日昼行地上渐少,故日少短;夜行地下渐多,故夜少长。日所在度渐南,故日出稍南,以至于冬至。斗二十一度,井二十四度,南北相去四十八度。春分日在奎十四度少强,秋分日在角五度少弱,此黄赤二道交中也。去极俱九十一度少强,南北处交斗二十一度,井已二十四度之中,故景俱二至长短之中,奎十四度,角五度,故曰在赤道。出卯入酉,日昼行地上,夜行地下,俱百八十二度半强,故曰见之漏五十刻,不见之漏五十刻,谓之昼夜同。夫天之昼夜,以日出入为分;人之昼夜,以昏明为限。日未出前两刻半为晚,日入后两刻半为昏,故损夜五刻以益昼,是以春秋二分之漏,昼五十五刻。”
上文中提到,从冬至日开始白昼逐渐增多,当白昼增多一刻的时候,这需要9天的时间,由于一昼夜只有百刻,故白昼增长一刻、夜晚则消减一刻;同样从夏至日开始每隔9天的时间,白昼消减一刻而夜晚则增长一刻。现如今我们在冬至以后所数的几九几九,它的真实用意就在于解读昼夜刻数的变化。所以,交九的用意并非单纯是在计算气温寒冷的程度。
5日一侯,它反映的是月亮在60个时辰中所行走的度数。也就是说,只要知道目前是全年72侯的哪一侯,也就可以知道现在正处于该年的哪一个朔望月,还有月亮是圆是缺以及它与太阳的角度。
利用每9日昼夜消长一刻的规律,则是解读太阳在大地上的直射点位置,以及太阳在南北回归上的移动状况。
所以古人分别用5天月亮和9天太阳,来反映日月对大地直接影响程度。在一天的时间里,白昼多少刻,夜晚多少刻,以及夜里有没有月亮,有月亮的时间是多少,是前半夜有月亮还是后半夜有月亮等?这些都是古人非常重视这个概念。它直接关乎着气温的冷暖和季节的变化。《易经》中,坤卦的爻位,就是依据月亮照射大地时间的长短来划分的。所以《系辞》曰“在天曰阴曰阳”。
由于5日和9日的最小公倍数是45天,所以古人又专门为45天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时间单位,称之为节。由于它正好8分公度年360天,所以这才有了一年八节的时间关系。所以说,八卦平分全年360日不是古人凭空臆造出来的,它是天文历数的产物。
另外,古人又根据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也就是差不多15天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时间单位,叫做气。这样在一节45天的时间中,也就有了三气、九侯和五九的结构关系。
单独理解上述这些天象内容与时间的关系,这本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然而,将一侯一九,一节一气这些非日历性质的时间单位综合在一起,并据此来推算日月的经纬变化,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为了解决这组复杂的时间结构与天象之间的关系,按照古老东方的结构式思维方式,祖先们又发明了类似九九表和河图一样模式的《洛书》。见下图:
无标题.png (23.92 KB) 下载次数:0
2011-10-25 09:20




http://bbs.guoxue.com/attachment.php?aid=140843&k=4f21d3b6d051376d215885a29266963c&t=1319797330&fid=5074&noupdate=yes&sid=2e8elwONrt0YTJnNxQQbb4mKHdYz5Xrhqb%2B6lf7n8Wn1wcU
1、在这个图中,周公八卦的每一卦,都可以解释为一节45天,而每一个45天,又可以再分成八个卦。这是因为,虽然一节之中所拥有九个侯,但是,如若将九侯中的第5侯安放在洛书的中宫,用来表示至润之后,其余剩下的八个侯便会与周公八卦相协调。
2、每个朔望月,月亮大约运行384度,在半个月或三侯或一气的15天时间中,必然运行192度。由于月亮每行走一度,大地上也就要经历一个时辰,而时辰的纪时单位又是六十甲子,所以月亮行走的度数也可以用六十甲子来表示。古人习惯上简称六十甲子为六甲,故月亮在半月里所行走的192度,又可以可用19甲来代替。
由于日月在黄道上是从西向东行走的,故上图中代表月亮行走度数的19甲,是采用右旋、逆时针方向围绕着九侯旋转的。在一气、三侯中共有180个时辰,这可以简约为十八甲。如此,洛书中的每一甲之内,都包含着10个时辰。可是,由于月亮每天行走的距离接近13的,它与每天12个时辰不是整合关系。因此半个月积余之后,月亮实际行走了192度,这与半月180个时辰尚有12度的差数。按照舍零取整原则,古人将这积余而得的12度,作为一甲纳入《洛书》的中5宫。
图中,洛书第一气的19甲是从周公八卦的坎宫开始排列的,当月亮在第一气的三侯走完190度或19甲之后,第二气的19甲则是从坤宫开始的。所以坤宫为洛书的第2宫;第一节第三气的19甲,也就是冬至后第一节的最后一气,是从震宫开始的;故,震宫为洛书的第3宫。我们说过,洛书主要是要解读一年昼夜或是阴阳消长的变化情况。所以,洛书不但要体现阳长的过程,同时,他还要表现阴消的变化。既然一阳增长是从代表冬至的坎宫开始的,那么九阳消退也必然是从代表夏至的离宫开端。表示增长9阳的第一节,或者说是冬至后的第一组45天中,它包含着三个15天,而每一个15天又是全年24气中,一气的时间间隔。月亮在一气15天的时间里,大约可以行走192度。如果把黄道的每一度都用60甲子表示的话,那么月亮半个月所行走的黄道度数,则可以用19甲来表示。也正是月亮在一气中所行的19甲,它在洛书中是按照右旋方向排列。
而代表消9阳的第五节,该节里所包含的三气里,其每一气的19甲,则是按照左旋的方向排列。如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洛书中的1、2、3、4、5、6、7、8、9,它是土圭东、西两边阳气盛衰的量化标识。如图所示:

无标题.png (34.22 KB) 下载次数:0
2011-10-25 10:08




http://bbs.guoxue.com/attachment.php?aid=140844&k=4982bbea300ea206179ce6b372292a77&t=1319797330&fid=5074&noupdate=yes&sid=2e8elwONrt0YTJnNxQQbb4mKHdYz5Xrhqb%2B6lf7n8Wn1wcU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代表9阳之极的是在夏至的位置,而八卦的夏至在离宫。所以洛书把9阳的位置安排在离宫。洛书长阳是右旋,它的消阳是左旋。所以,从离宫开始左旋19甲之后,第8阳又是从艮宫开始,故洛书中艮宫为8。同理7阳从兑宫开始。
第二节的第一气,也就是洛书的第四气,本来应该从乾宫开始。但是,由于这一气15天的情况比较特殊,它不仅是第二节的第一气,它还是第一节末气的下半月。所以,如果直接把第4阳安排在乾宫的话,那将反映连续性时序,这与洛书解决阴阳消长功能不匹配。故,不得不选择乾卦的对宫,也就是周公八卦巽卦的方位。洛书余下的第6阳,它与4阳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它与长阳的方向相反,是消阳的过程,所以,他被安排在乾宫的位置。
由于公度年360日被8节45日平分;以及一个时辰被8刻所平分。为了实现八卦在各类时间周期的统一,所以,在一节9侯中,把九侯中间位置的第5侯,安放在《洛书》中宫的位置。这就是洛书的第5阳。正是因为5阳在八卦的四正和四偶八方中没有位置,全部是第19甲润数所积,故纳入中宫之后,它则代表五行之土而旺于四季。
以上,就是九宫图洛书布数的内在成因。
另外还需要提示的是,在每节45天的时间单位中,还可以用9日在建立一个时间单位。这个时间单位,虽然没有在天文历法中作为时间单位来使用,但是它被作为另一个时间概念,一直延用到今天的—这就是每年冬至后所谓的“交九”。用一节5个9日所建立的《洛书》时空模式,也隐藏着一个三九二十七天的回归月周期。这在前面有关干支的章节中提到过: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月亮在完成围绕地球作360度运行的同时,月亮的近地点也将完成一次从南到北的经向往返。这就是阴阳家常提到的“月行九道”。它的意义:是不必进行实地测量。只要查阅纪日的六十甲子,进而就可以用9天的倍数推算出,过去或将来的任何时间点,月亮在土圭上将会呈现什么样的投影。不仅如此,它还可以计算出周公八卦的中爻、它在彼时会是变阴还是变阳。(后面八卦的章节有详述)
由于《河图》和《洛书》都是属于圭表盘性质的图形,而这两个图形又是以反映时间和天象为主,所以《系辞》才会有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画卦”的说法。
经过以上梳理,让我们明白无误地了解了九宫图《洛书》的真实本象。它和《河图》一样,也是采用一经一纬的结构性模式来推算未来天象,其功能则是属于天文历法的换算关系。把《河图》和《洛书》组合在一起,则可以共同架构出一个模式化的时间模型。也可以说,河洛是东方动态数学的公理和定理。
只不过西方的数学定理,是通过逻辑演绎推导出来的,而《河图》和《洛书》,它是用简约自然结构的方法归纳出来的,是天理。而这种简约、归纳自然结构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为背景,所以它更能解读自然,它与自然的连接更紧密。古人在构建庞大的时间体系的同时,也为中国古老的数学研究,提出了大量的研究命题。更是在这些数学研究命题的推动下,中国的数学才得到高速发展,直到宋朝以前始终保持着世界的领先地位。
宋儒以哲理代替数理,当严禁的数字也被活性化以后,这使得数学研究没有了方向。我们知道,科学的发展有赖于数学的进步,当数学停止了前进的步伐之后,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从此在科学领域一落千丈。这些话题似乎又有些跑远了,但是,白白浪费了几百年的近代时光,这是笔者痛心疾首的原因所在。明清学子,拜宋儒若神明,非朱子点校而不可引以为典要,实在是荒唐与不值。
书归正传,《洛书》作为天文历算工具,它主要集中反映,在一年四季的昼夜消长变换,以及月亮运行与天球的旋转(大地自转),这三者之间的综合关系。每六十个时辰为一侯的公度性时间,它与九日昼夜消长一刻,共同协调了日月对大地所形成的照度关系和相角关系。而这些关系,也正是以阴阳为基础的《周易》体系所不可缺少的。反之,《周易》正是因为有了河、洛的数理支撑,它的卦辞和爻辞才有了天理性的权威。同样是因为有了《洛书》,汉时的谶纬之一《奇门遁甲》,才有了天象的依据。
四、《易学启蒙》对河洛的解读
自从宋朝大儒朱熹和蔡元定著述了《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以来,由于他们在此二书的卷首绘制了“易学九图”,首当其冲的也自然是八卦、河图和洛书。后世儒家学子出于对朱熹的崇拜,也在其自己的著作中,效仿朱熹于卷首附图。因此,如今每逢拿起一本易学的书,大都能看到有关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和《洛书》的图式和介绍。而介绍的内容,几乎是千篇一律,要么是数与数的关系,要么则言它们所象征的意义。所言神之又神,细细领悟而又空之又空。下面,让我们摘录几篇宋儒朱熹名著《易学启蒙》中,有关《河图》和《洛书》的论述和注解:
《易大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孔安国云:“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以上数语,是朱熹引用孔子和孔安国的话,来介绍《河图》和《洛书》的由来,以及此二物曾经所显示的神奇功用。这无非是要让读者感到此二物出处不凡、功用通神而已。
邵子曰:圆者星也,历纪之数,其肇于此乎。方者土也,画州井地之法,其仿于此乎。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
接着,作者又抄录了北宋易学大师邵康节对河洛所下的定义。邵雍认为:河图是圆的,是揭示宇宙形体运动的,它的数字是天文历数。所以伏羲拿来作依据而画卦。洛书是方的,是脚下这片大地,可以看成是划分州县的方法。所以大禹依据它来作《九筹》《洪范》。(如若把太阳从南回归线,移动到北回归线的这个日光投影,落实在日晷盘上的话,洛书所解释的内容,也确实是方形的。
朱熹之所以开篇既引用邵康节对河洛的定义,是出于对这位易学大师的尊重。因为,宋儒的很多易学论说,都是源出于邵雍的先天八卦和太极二分法。因此,邵子在当时所有宋儒的心目中,是公认的易学大师。虽然邵子对河洛所下的定义非常准确,可惜朱熹并未从根本上得到理解。在这里,他只是象征性地摘录了邵雍的定义,而后面的通篇注解,则是离邵子的意思相去十万八千里。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此一节,夫子所以发明《河图》之数也。
这一段话是《系辞》上卷,有关大衍之数叙述时的其中一小段。全文顺序是这样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通过“大衍之数”全文的顺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在描述“天地之数”的过程中,上不接《河图》、下不连《洛书》,相反,“天地之数”的全文始终贯穿于“大衍之数”之中。这说明《系辞》中所提到的“天地之数”本来与《河图》《洛书》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大衍之数”的进一步阐述而已。
那么,什么是“天数”? 什么是“地数”?为什么“奇数”为阳?为什么“偶数”为阴?
阳奇阴偶的定义,在朱熹的嘴里似乎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然而在他所有理论学说之中,根本找不到为什么“奇数”就应该是阳而“偶数”是阴的相关答案,由此也就足以证明朱熹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河图》。原因是,阳奇阴偶的答案出之于《河图》。这是前面章节已经提到过的,让我们再回忆一下:
从数学几何的角度看《河图》:六十甲子可以看作是周天360度圆的半径,用这个半径可以在周天360度的圆内,画出了六个正三角形。每个正三角的外接圆,又正好是两个月份的时间周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前一后的两个月,才能统一在同一个圆形周期之内,进而分出一阴一阳的组合关系。
把圆周一分为二不是人为因素,是冬夏至平分年周期的结果。因此,平分之后的圆周,它的左边是阳气上长的一边故为阳,反之右边则为阴。所以,当每两个月组成一个圆周之后,也就有了一月阳、二月阴,三月阳、四月阴、、、、、、的阳奇阴偶。
至于什么是天数和地数,我们还是要回到“日用百刻”的概念之中来。请见《百刻天地图》:
百刻图.png (31.02 KB) 下载次数:02011-10-26 09:27


http://bbs.guoxue.com/attachment.php?aid=140864&k=9ba127b1ad5fc0531792c730d17bb585&t=1319797615&fid=5074&noupdate=yes&sid=a985%2FgJ0CN8ePZTA%2Bcm7TY4p4GTw44ULPAxoOUMshL1SdJo 图中的十个数字,是表示太阳光与地面上圭表投影的对应关系。把白天的50刻简化为五个单位后,头上的半圆形天球也将被均匀地划分为五个区域,同样,圭表盘的半圆形表影移动区也被划分成五个等分。这样一来,黎明以后最初的10刻,当太阳处于天球“一”的区域时,地面上的表影则必然会在圭盘“二”的区域;同理,日在“三”则影在“四”、日在“五”则圭影必在“六”、、、、、、。由于“奇数”是标识天球位置的,又是日光的来源,所以,“奇数”就称之谓“天数”;“偶数”是标识圭表盘位置的,是日光在大地上投影的位置,所以,“偶数”就称之谓“地数”。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提到过,古人把日出前和日落后各有两刻半昏蒙不明的时间归属于白天,所以,白天的时间共计为55刻。这与“天地之数”的和数完全一致。
孔子在叙述蓍卦过程时,始终把蓍卦所产生的“数”字与天文历法数字联系在一起,比如:“象两、象三、象闰、象四时、以及当期之日”等。孔子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蓍卦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数字都与历数相关联,由此而获得的易卦,也必然包含着天地“真意”。所以孔子说:“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由此可见,《系辞》中关于“天地之数”的这段话,实际与《河图》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系辞》大衍之数的论述,被朱熹拦腰截为了三段,上下两段被用来著述“明蓍策”,中间的一段因为提到了“五十五”,于是变成了宋儒解释《河图》的依据。可以想象一下,当朱熹赖以论说的依据是一个错误时,那他的通篇论说又当如何?
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分而为二,则为阴阳,而五行造化,万物始终,无不管于是焉。故《河图》之位,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盖其所以为数者,不过一阴一阳,以两其五行而已。
所谓天者,阳之轻清而位乎上者也,所谓地者,阴之重浊而位乎下者也,阳数奇,故一三五七九皆属乎天,所谓“天数五”也,阴数偶,故二四六八十皆属乎地,所谓“地数五”也,天数地数各以类而相求,所谓“五位之相得”者然也。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地以二生火,而天以七成之,天以三生木,而地以八成之,地以四生金,而天以九成之,天以五生土而地以十成之,此有其所谓“各有合”焉者也。积五奇而为二十五,积五偶而为三十,合是二者而为五十有五,此《河图》之全数,皆夫子之意,而诸儒之说也。至于《洛书》,则虽夫子未言,然其象其说,已居于前,有以通之,则刘歆所谓经纬、表里者可见也。
上述朱、蔡的图书之论,《四库全书》的主纂官附有案语如下:
“中间述《大传》处,是夫子之意,天一生水之类,则是诸儒之说,盖诸儒旧说,皆以五行说图书,故朱子于《启蒙》《本义》,因而仍之,它日又曰:《河图》、《洛书》于八卦九章不相著,未知如何也。然则朱子之意,盖疑图书之精蕴,不尽于诸儒之所云者尔”。
注解:孔子有关易学的所有著述合称为《大传》,《系辞》也是属于《大传》之一。
主纂官这段话的白话意思是:中间叙述《系辞》的地方(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是孔子的意思,关于天水生一之类的说法,则是汉代易学家的观点。汉代的易学家总是用“五行”来解说《河图》和《洛书》,所以朱熹在《易学启蒙》和《周易本义》中仍然引而用之,可是后来朱熹又说《河图》和《洛书》与八卦、九章没有关系,这不知道是为什么?大概是因为汉代的易学家们,没能彻底表达出“河、洛”的精微蕴意的原故。
评注:通过《四库全书》主纂官的这段疑问不难看出,朱熹在著述《易学启蒙》的时候,根本不清楚《河图》和《洛书》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这本《易学启蒙》的河洛之论,不过是朱熹盲目引用前世名人语录,进而阐述他个人的假、大、虚哲学而已。特别是后面的这一段,由于孔子在所有的著作里,没有一字提到有关“四十五”数,朱熹也因此而无法借题发挥。无奈之下,又不得不把江湖的那一套拿出来,以行家的姿态轻描淡写地指出:尽管孔子没有提到过《洛书》,但是《洛书》的象以及《洛书》所表达的意思,在前面已经都有了,道理都是相通的。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问一下,既然《洛书》的象以及它所表达的意思已经在前面都有了,那么,这个所谓的“前”又在哪里?《洛书》的道理又与谁是相同的?如果这个“前”指的是《河图》的话,可惜朱熹也没有讲明白《河图》到底是什么。所谓二者是“经纬、表里”的关系,实际就是一本糊涂账,也就是“我懂,你不懂。假如你连这个都不懂,也就没有资格来问我”。
由于宋儒说不清楚易学的象数,因此,他们也就一贯极力反对汉朝的易学家。他们时常利用另一个易学伪大师王弼来说事,既所谓的“弃象数而只讲易理”。然而,王弼的很多论说是属于车轱辘话,空洞无实而缺少理论依据。这让宋儒们感到很尴尬,为了彻底摆脱这种局面,所以才著《易学启蒙》来涉足河洛以及大衍蓍算。
或曰:《河图》、《洛书》之位与数其所以不同何也?曰《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其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
评注:假如河图以内生数来决定外成数,并认为这是万物之体的话,那么,果、枣先生肉而后成核,这个现象又如何解释?洛书的中五所统的是八个数。四正的1、9、3、7又到哪里去了?更不可理解的是:用阳来管理阴这就象征着变化,而这种象征就能成为使用数的原理。
《易学启蒙》的河洛之论,由于蔡元定和朱熹未解其内里,故,他的通篇论说只是在阴阴阳阳之中打转转。表面上看,似乎都在哲理之中,当认真推敲时,则又无一处可以落在实处。这也正是学术江湖的高深之处。这正所谓大象无痕吗。
本人将《易学启蒙》余下的内容都附录于后,以便于诸位业内人士进行一番甄别,审视一下自己还有那些易学理念,是来至于这位欺世盗名的伪大儒—朱熹?
赵氏汝楳曰:一对二,三对四,而五居中,六七合一二,八九合三四,而十合五,奇偶数对,阴阳有合,而数之体以立。圣人所谓“阴阳有合而刚柔有体”者,此其类也。体立矣不变则数不行,故阳以三左行,阴以二右行,三其一为三,而居东,三其三为九,而居南,三其九为二十七,而七居西,三其二十七为八十一,而复居北,等而上之,至于亿兆,其余数之位皆然。二其二为四居东南,二其四为八而居东北,二其八为十六,而六居西北,二其十六三十二,而复居西南,上而亿兆亦然。八位既列,五乃居中,而数之用以通,圣人所谓“叁伍以变,错综其数”者,此其类也。
鲍氏云龙曰:以《洛书》变数推之,阳以三左行,天圆径一围三。三,天数也。一在北;一而三之,三在东;三其三为九,而居南;九而三之,三九二十七而居西,三其二十七为八十一,而复居于北。北而东,东而南,南而西,西而复北,循环不穷,有以符天道左旋之义。地方径一围四,两其二也,盖以地上之数起于二,而阴资以为始,位在西南而右行,二而二之为四,而居东南,二而四之为八,而居东北,二其八为十六,而居西北,二其十六为三十二,而二复居西南本位。西南而东南,东南而东北,东北而西北,西北而复西南,亦循环不穷有以协地道右行之说。一三九七,阳居四正,二四八六,阴居四偶,左右旋转,相为经纬,造化之妙如此。若以《河图》推之亦然,但阴阳对布,内外交错,有不同尔。
曰:其皆以五居中者何也?曰:凡数之始,一阴一阳而已。阳之象圆,圆者径一而围三,阴之象方,方者径一而围四,围三者以一为一,故叁其一而为三。围四者以二为一,故两其一阴而为二,是所谓“叁天两地”者也。三二之合,则为五矣,此《河图》、《洛书》之数,所以皆以五为中也。
然《河图》以生数为主,故其中之所以为五者,亦具五生数之象焉。其下一点,天一之象也,其上一点,地二之象也,其左一点,天三之象也,其右一点,地四之象也,其中一点,天五之象也。《洛书》以奇数为主,故其中之所以为五者,亦具五奇数之象焉。其下一点,天一之象也,其左一点,亦天三之象也,其右一点,天七之象也,其上一点,天九之象也,其中一点,天五之象也,其数与位,皆三同而二异,盖阳不可易,而阴可易,成数虽阳,固亦生之阴也。曰:中央之五,既为五数之象矣,然其为数也,奈何?曰:以数言之通乎一图,由内及外,固各有积实可纪之数矣,然《河图》之一二三四各居其五象本方之外,而六七八九十,又各因五而得数,以附于其生数之外。《洛书》之一三七九,亦各居其五象本方之外,而二四六八者,又各因其类以附于奇数之侧,盖中者为主,而外者为客,正者为君,而侧者为臣,亦各有条不紊也。
集说,翁氏泳曰:《河图》东北阳方,则主之以奇,而与合者偶,西南阴方,则主之以偶,而与合者奇。
吴氏曰慎曰:阳始北而终西,一三阳尚微,故居内。七九阳盛而著于外也,必实其中而后能著乎外,故五居中。阴始南而终东,二四阴尚微,故居内。六八阳盛而凝于外也,必坚乎外而后能实其内,故十居中。自中而外,阳之生长,自外而中,阴之收藏,观于草木之枝叶果实,亦可见矣。
五,生数之终,十,成数之终,而藏于中,此“太和”之所以“保合”深固,而生机之所以充实于内也。
其多寡之不同何也?曰:《河图》主全,故极于十,而奇偶之位均,论其积实,然后见其偶赢而奇乏也。《洛书》主变,故极于九,而其位与实,皆奇赢而偶乏也。必皆虚其中也,然后阴阳之数,均于二十而无偏也。
曰:其序之不同何也?曰:《河图》以生出之次言之,则始下次上次左次右以复于中,而又始下也。以运行之次言之,则始东次南次中次西次北,左旋一周而又始于东也。其生数之在内者,则阳居下左而阴居上右也,其成数之在外者,则阴居下左,而阳居上右也。《洛书》之次,其阳数,则首北次东次中次西次南,其阴数,则首西南次东南次西北次东北也。合而言之,则首北次西南次东次东南次中次西北次东北而究于南也。其运行,则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右旋一周,而土复克水也,是亦各有说矣。
曰:其七八九六之数不同何也?曰:《河图》六七八九,既附于生数之外矣,此阴阳老少进退饶乏之正也,其九者,生数一三五之积也,故自北而东,自东而西,以成于四之外。其六者,生数二四之积也,故自南而西,自西而北,以成于一之外。七则九之自西而南者也,八则六之自北而东者也,此又阴阳老少、互藏其宅之变也。《洛书》之纵横十五而七八九六,迭为消长,虚五分十,而一含九,二含八,三含七,四含六,则参伍错综,无适而不遇其合焉,此变化无穷之所以为妙也。曰:然则圣人之则之也,奈何?
曰:则《河图》者虚其中,则《洛书》者总其实也。《河图》之虚五与十者,太极也,奇数二十偶数二十者,两仪也。以一二三四为六七八九者,四象也,析四方之合,以为乾坤坎离,补四偶之空,以为兑震巽艮者,八卦也。《洛书》之实,其一为五行,其二为五事,其三为八政,其四为五纪,其五为皇极,其六为三德,其七为稽疑,其八为庶徵,其九为福极,其位与数尤晓然矣。
曰:《洛书》而虚其中,则亦太极也,奇偶各居二十,则亦居两仪也,一二三四而含九八七六,纵横十五而互为七八九六,则亦四象也,四方之正,以为乾坤离坎,四偶之偏,以为兑震巽艮,则亦八卦也。《河图》之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则固《洪范》之五行,而五十有五者,又九畴之子目也,是则《洛书》固可以为易,而《河图》亦可以为《范》矣。且又安知“图”之不为书,“书”之不为“图”也邪!曰:是其时虽有先后,数虽有多寡,然其为理则一而已。但易乃伏羲之所先得乎“图”,而初无待于“书”,《范》则大禹之所独得乎“书”,而未必追考于“图”耳。且以《河图》而虚十,则《洛书》四十有五之数也,虚五则大衍五十之数也,积五与十,则《洛书》纵横曲直,无所不通,而《河图》、《洛书》,又岂有先后彼此之间哉!(以上,全部都是朱熹对河洛的注解,并以此来启蒙后世的易学读者。)




碧海青天w 发表于 2011-10-28 18:29:10


第三章,蓍卦
第一节,《周易》蓍卦
一、大衍之数与揲蓍
有关蓍草衍“易”,《系辞》是这样描述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上述大衍五十的这个数,在最近一千多年以来几乎成为易学界的一个谜。这五十根蓍草到底内含什么喻意,以及它依据什么而被确定为五十?还有,在揲蓍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用四十九根,而真正揲蓍时又要挂出一根进而变成了四十八根?为什么要每四根一组去分数,并且还要经过三揲才能成就一爻?揲蓍之后的蓍草余数,它与六十四卦以及三百八十四个阴阳爻有何关系等等.下面就让我们一个一个地来回答.
在回答上述所有问题之前,有几个小于日的时间单位,以及与这些时间单位相关联的土圭表影变化情况,必须先为诸位介绍一下:
1,古人把每日一昼夜的时间均匀地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这十二个时辰的划分,我们在干支的章节中已经介绍过了,是北斗斗柄在玄武圈中划分出来的十二等份。
2,古人同样把每日一昼夜的时间,均匀地划分为一百份,每份规定为一刻,这样,每天就有了一百刻的时间单位;
每日一百刻的划分方法,它标志着远在周朝以前的古代先民们,就已经有了百分制和百进制的数学理念。在古人的眼里,大地是寂静不动的,他们把地球每天自转一周的现象,看成是天空自东向西运行了一周。当天空在自行运转的时候,天球与东方地平线会有个视接点,利用这个视接点则可以在天球上划分出一百个刻度.如此也就得出了每天的一百刻.(刻:刻度的意思)同样,古人利用北部天空玄武圈中的北斗斗柄,它在一昼夜中绕北极星旋转360度,并将该360度平分为一百份,则每份用作一刻。
3,每日虽然拥有100刻,而实际使用的只有96刻;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每天十二个时辰与100刻这两个时间单位不是倍数关系。为了协调这两个时间单位的相互协调,古人把每日百刻中舍弃了4刻不用,以此代表至闰,剩下的96刻则被平均地分配在十二个时辰之中,也就是每个时辰拥有8刻。(笔者70年代下乡的时候,农村还有老人用“时刻”来表达时间的。即:卯时八刻、午时四刻等)。
4,由于每天的12个时辰里,有6个时辰是白天、6个时辰是黑天。在没有月亮的日子里,土圭上的表景,只能解读出白天6个时辰的日影。整夜可以见到月亮的时候,每个朔望月满打满算最多只有三天。
5,每日百刻在土圭上读阴阳;
在每日的一百刻时间中,白昼和黑夜各占多少刻,这在全年的二十四个节气当中是不一样的。每日昼、夜、阴、阳各自占据当日时间的多少,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其中有三个数值是固定不会变或者是不可逾越的:
1)全年中有一个白天最短的时候,它只占全天100刻中的40刻。也就是说,无论季节怎样变化,每日都会有40刻的时间固定是白天,而这个日子表现最为具体的是每年的冬至日;
2)全年中还有一个夜晚最短的时候,它同样只占全天100刻中的40刻。这个日子是每年的夏至日;
3)在一年的时间中,还有一个变化不定的20刻;
在土圭上,这20刻的时间是划分一天昼夜、或者是划分一天阴阳的区域。随着季节的变化,这个区域或昼或夜、或阴或阳而随着变化。如图所示:
5.png (36.19 KB) 下载次数:0
2011-10-27 08:08




http://bbs.guoxue.com/attachment.php?aid=140981&k=66bbc08b0f50990e0f60ed0c6639b1ac&t=1319797615&fid=5074&noupdate=yes&sid=a985%2FgJ0CN8ePZTA%2Bcm7TY4p4GTw44ULPAxoOUMshL1SdJo
当百刻之用与每天十二个时辰进行协调以后,每日就变成了96刻。如此上面的三个数值也相应地调整为:白天不变的有39刻,夜晚不变的有39刻,昼夜变化不定的有18刻。
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大衍之数“五十”的来历:
1、
在”盖天”说宇宙观的影响下,古人对天空的认识只是半个天球,也就是180度的天空。
2、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古人只能使用每天一半的时间;另外,土圭上也只能测量出白天这一半时间的日影。
上述两个理由可以使我们明白,尽管每日拥有100刻,但是在古人的眼里,实际可以了解和利用的也只有50刻。
如此我们也就不难明白,所谓大衍之数实际所衍的,正是半日的50刻。当这50刻与时辰相协调之后,就变成了48刻。所以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挂一之后变则成了四十八。所以,所谓三变之揲,实际是从四十八刻开始揲起的。
当我们明确了:古人蓍卦的五十根蓍草,它代表着半日五十刻的时候,也就不难理解整个蓍卦的每一过程所表达的真实用意。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孔子把蓍卦的全部过程都与天文历法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其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蓍卦的每一步骤,都是天文历算的过程。
不过,孔子在表述蓍卦的步骤时,其中的措词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即,分二、挂一、揲四与归奇。其中的分、挂与归奇都好理解,唯独这个“揲”字让人感到有些奇怪。明明是每四个一组地进行分数,而为什么却要说成是“揲”呢?难道这是孔子的笔误吗?
原来,揲字本当折叠之意,也是折合的意思。也恰恰是这个“揲”字,道出了周公衍易的核心喻意。请见下图:

6.png (18.29 KB) 下载次数:0
2011-10-27 08:10




http://bbs.guoxue.com/attachment.php?aid=140982&k=8bc832b11d3b7c49de1ee60b49134d29&t=1319797615&fid=5074&noupdate=yes&sid=a985%2FgJ0CN8ePZTA%2Bcm7TY4p4GTw44ULPAxoOUMshL1SdJo
周公是把天球比作一张圆形的纸,第一揲,是沿着地平线折叠。如此则可以把每天的96刻一分为二,也就是分出昼夜或是地上地下;第二揲,是沿着子午线折叠,如此,在已经分出上下的基础之上,又把天球分成四份,用来表示四象;第三揲,是在已经变成四分之一的天球上,再次取中折叠,如此三揲之后,则把一日所能见到的周天360度或是一天的时间平分成八份,而每一份则都可以代表八卦的某一卦。
按照上述三揲之法的解释,周易的大衍之数本来应当是一百,而《系辞》为什么说大衍之数是五十呢?
这个问题确实很微妙。周公之所以从半个天球、五十刻开始揲起,其原因有二:
其一、周公的大衍蓍卦,最终是要求出八卦的阴阳爻。而在每一天的时间中,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阴还是阳,它们各自都拥有50刻的时间。
其二、三揲之后,固然可以把一天的时间或圆形天空平分为八份,但是这不是目的,这只是八卦的某一卦而已。求出八卦中的某一爻是阴是阳,才是周公蓍卦的真正目的。所以,当蓍卦从五十刻或是半天的时间开始揲起的时候,第二揲之后,八卦实际已经分出。而第三揲,则已经揲入八卦之中,这样就可以求出卦中的阴阳爻了。
《系辞》中提到:“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首先,为什么要四营?也就是说,为什么蓍草要每四个为一组进行分数?原来,八卦与每日百刻相匹配,而五十刻只能担当四卦的时间。如此也就不难理解,每次拿出的四根蓍草,就如同剔除了一个完整的、相当于一卦的时间。而最后余下的,不足于四的数或刚好为四的数,才是一卦之内所要求得的爻数。
另外,在《河图》的章节,我们会介绍太阳历的相关内容。在全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的背景下,每四年才能出现一个完整的年日数,其余的年份里,年日数都是分数或小数。或者说,当年日数是分数的时候,其年内的各类时间周期,这里也包括年内的二十四节气,都不会是在年内某日的,日的起始点上开始。因此蓍卦时,之所以要每四年四年一组地进行分数,其目的就是要把整数年日数直接剔除。如此才能求出不足四年、而年日数是分数的日子。这样一来,八卦的阴阳爻除了可以反映白天或夜晚以外,还可以解读该日那个时辰是其它时间周期的变更点。
其二,“十有八变而成卦”。这句话从表面的意思上看,它是在说:求得一爻需要经过三揲方能获取,而易卦六爻则需要十八揲才能完成。其实,“十有八变而成卦”这句话还有另外一个含义: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在每日一百刻的时间中,白昼和黑夜各占多少刻,这在全年的二十四个节气当中是不一样的。每天的昼与夜或阴与阳,它们的多少是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每个时辰占八刻整,而每天用96刻来划分的时候,圭表盘上就会有18刻的区域,是属于或昼或夜而变化不定的。换句话说:在圭表盘上,全年存在着阴阳18变。孔子之所提到“十有八变而成卦”。这也是要暗示我们:大衍蓍卦最后所取得的阴阳爻,实际就是昼夜或是阴阳相互消长变化的结果。它们共同处于阴阳变化的18刻之中。
如此难免有人会问,有根据吗?答案是,有!
原因之一,周公的六十四卦虽然是经过蓍草十八揲而获得。但是,六十四卦的真实意思是要反映某一天的时间特征。假如不是这样的话,《周易》的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它们与现实世界将不会有任何联系。而周公的卦辞和爻辞也将不会有任何意义。所谓的十八变,是十八刻的昼夜之变,是大自然的阴阳之变。蓍草衍卦的过程,不过是一个蓍草分数的过程,所以孔子在表述这一过程时一直使用:分、挂、揲与归奇等词语而不用“变”。
原因之二,《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序中,除了乾坤坎离等卦之外,其它五十六卦的排序,都是遵照一颠一倒的原则进行排列。易学术语称之谓:互为综卦。也就是六爻阴阳不发生变更,两卦的区别只在于观看的角度不同。如果从下往上看是屯卦的话,那么从上往下看就是蒙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排列规则?其原因就在于,互为相综的两卦,它们可以分至于圭表的东西两边。如图所示:

7.png (38.24 KB) 下载次数:0
2011-10-27 15:00




http://bbs.guoxue.com/attachment.php?aid=140992&k=64f70d6022347645040b91f0fbbc96a8&t=1319797615&fid=5074&noupdate=yes&sid=a985%2FgJ0CN8ePZTA%2Bcm7TY4p4GTw44ULPAxoOUMshL1SdJo 圭表东西两边的六爻排列,在没有给定一个观察方向之前,并不能说它是哪一卦,它只是反映在两个半年的时间里,阴阳能量在圭表盘上的分布形态。圭表的东边之所以称之为屯卦,这是因为上半年北斗是自下往上左旋的,是阳气自下往上增长的时候,如此六爻也就有了先后顺序,即,先震后坎的卦形和卦象。所以圭表的东边,称之为屯卦;由于下半年北斗是自上往下左旋的,是阳气自上往下消退的时候,如此六爻也就有了先后顺序,即,先坎后艮的卦形和卦象。所以圭表的西边,称之为蒙卦。
原因之三,汉代京房易,他也是按照不同的年份,把八个宫卦安置在圭表的东边(每年一个宫卦)。当阳气不断上升和下降的时候,每四十五天变换一爻,如此其它七个卦就会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与周公每年只有一组阴阳形态是有区别的。
能够互为综卦的,加上不能互为综卦的易卦,其阴阳形态共计可以归纳为三十六种。按照每年轮流使用一种的话,则可以使用36年的时间。这与72年一度岁差正好是倍数关系。至于每年圭表盘的两边,到底拥有哪一种阴阳结构形态,或者说是那一种卦形,以及它们在各个年份里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轮换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天元玉册》和《太乙神数》去寻找答案了。看看在六十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五运六气是如何进行交互变化的。
二、关于卦爻的阴阳老少:
一、
四十八刻经三揲之后,也就可能得出24、28、32、36四个刻数中的某一个刻数,由于这四个刻数在天球上所占居的位置不同,所以又根据它们所处的位置而分出阴阳老少。古人认为天左旋,日月五星右旋。见蓍草揲易图,从24到36是顺序排列于天球45度之中,也是一卦的位置之中。代表天和阳性的爻位,是以左旋的方式进行排列,既是从28到36的顺序;而代表日月五星和阴性的爻位,则是以右旋的方式排列,既是从32到24的顺序。由于28和32位于八分之一天球之中,也就是某一卦的中间位置,无论是左旋还是右旋,都不会改变八卦的属性,所以称之为静爻;同理24和36,此二爻位于八卦阴阳的终端,阳左旋、阴右旋,都会因出界而改变八卦的性质,故称之为变爻,也就是动爻或为老阴、老阳。
24、28、32、36等,这些策数是以时间“刻”为背景的。当把这些刻数分别除以四而变成6、7、8、9时,6、7、8、9已不再是刻的时间概念了。
24、28、32、36等本来是经过四营三揲后积余的结果,至于为什么要进行三揲和四营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但是,四营三揲之后的积余结果为什么还要除于4,这就难免会让人感到费解。特别是这个除数4,它是从哪里得来的?
原来,每个时辰八刻的调整之后,12个时辰共计96刻,它与每日100刻之间还有4刻的差余,这4刻是属于1天时间积余至闰的零头。所以,当24、28、32、36等分别用这4刻相除之后,便会得出一个积余了多少天的结果。24除4等于6,这说明6天总共积余24刻;同理,36除4等于9,这表明9天共计积余36刻的时间。至此,大衍蓍卦所用的“数”,便由“刻”的概念而转化为“日”的概念了。
9天有什么意义?全年中昼夜阴阳互换一刻,它需要9天的时间。也就是说,9天是大自然阴阳进行转换的时间关节点,是引起太阳照度或天光发生变化的原因。在《周易》体系中天和太阳都属于阳性,因此它们的变化属于阳变,故9为阳变;朔望年周期是354天,它与公度年360天有6天之差。所以,6天也就成了度量太阴历变更的依据,属于阴变。
二、
虽然在一年的时间里,每日昼夜互变的时间有18刻,但是,当我们从圭表盘的东西两侧观察时,它们各自只有9刻的圭影。即:日出有9刻之影、日落有9刻之影。昼夜虽然互换了一刻,但是这一刻既不独属于朝,也不会独属于夕,反之是朝夕共同所拥有。因此,圭表的某一边的9刻影区,实际是从冬至到夏至180天的时间区域。
大衍蓍卦的最终结果,是要得出易卦六爻的阴阳之变。而9、6之变,又不仅仅是9天或6天这么简单。圭表盘的一端,它既包含着9刻圭影、又包含着6个月的半年时间;冬至黄钟9寸、夏至林钟6寸;易卦六爻更是列布于这9刻影区。所以,6、9之变,实际就是黄道180度、或是上下半年的划分,是阴阳光影和阴阳地气的变更。这也是周公卦辞中,为什么会出现用九、用六的真正原因。
另外,以五日为1侯的背景下,九侯45天是一卦的时间、六侯30天则是一个朔望月的时间。9侯变卦、6侯变月,这也是阴阳的9、6之变。
当24和36分别乘以六爻时,也就反映出周天360度的度数关系。这个度数可以是1天的,也可以是1个回归月的,也可以是1年的。所以《系辞》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综上所述,大衍蓍卦的全部内容,是一个用时间推算各种阴阳变化的程式。它虽然透视出古人的无尚智慧,但是却不属于神秘不可探究的“天符”。继承古人的方法,并在古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自然,则必将造福于后人。



张封江nzr 发表于 2011-11-6 02:29:13

头大~~~~~``http://www.pgpop.com/image/face1.gif




















http://qb.lqualyn.com/images/sigline.gif
茶树精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河图诞生的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