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吉祥物
佤族敬献给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吉祥物,是一具牛驮木鼓的造型:两个头、四只脚的连体牛驮着一只木鼓,庄重威严。木鼓上装饰着纺织、木雕、纹身、沧源崖画等具有佤族特色的图案。<p> 佤族的习俗,只有英雄、歌头、鼓手方能缠红布包头。一位曾担任过佤族自治县的县长及县政协主席的老人,退休后,醉心于佤族文化艺术的研究,曾为《群山中的阿佤人》等影视片做过三个大木鼓,还为亚运会雕制过一对雌雄木鼓。他说:"早些年到阿佤山来,无论在峰巅和峡谷,都会听到惊天动地的木鼓声……" <br/> <br/> 据说,佤族的母鼓是原始社会的产物。当时氏族首领要召集氏族成员防御猛兽袭击而缺乏响亮的鸣器。作为氏族的母亲听到洞穴中蟋蟀的叫声,受到了启发,便躺在地上拍拍肚子,发出咚咚声。于是叫人们仿照她的身体雕空木头作鼓。鼓声响起,意味着母亲发出呼唤。后来,祭祀时擂鼓以示庄重,战争时擂鼓报警,召集群众议事时擂鼓为号,跳舞时擂鼓伴奏……木鼓和佤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于是,被佤族人民视为通天的神器。许多佤族村寨都建有木鼓房。 <br/> 木鼓的制作对佤族来说是件很神圣的事。制木鼓的木料要到深山老林中挑选粗壮的红毛松。砍倒大树后,截取最粗的一段,将树段的两侧凿空,精心雕制成木鼓然后,全寨男女一齐动手把木鼓拉回寨子,这叫拉木鼓。从制木鼓到拉木鼓,都要举行仪式,男女青年则日以继夜地唱歌跳舞。 <br/> 如今,佤族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和平、团结、幸福的大家庭里。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佤族儿女擂着古老的木鼓尽情欢跳着。人们在咚咚的木鼓声中在欢乐的佤族风情乐舞中,感受到这个民族跨世纪的铿锵步伐,也感受到五十六个民族同舟共济奔向未来的勃勃生机! <br/>木鼓节
<p> 佤历 “ 格瑞月 ” (相当于公历 12 月),是过去举行全寨性拉木鼓
<p> 活动的时节。节 日头一天,头人和 “ 魔巴 ” (祭司)带人乘黑夜赶到事先选好的高大红毛树下,举行祭 祀(献祭、驱鬼、念咒祈祷)后, “ 魔巴 ” 挥斧砍几下,然后由其他人连夜把树砍倒, 捡三个石头放在树桩上,意为给树鬼的买树线。再按所需木鼓尺寸截断树干,凿出鼓耳系上藤条。第二天清晨,全寨男人老幼身穿盛装,上山拉木鼓。魔巴右手</p> 举树枝,领唱 “ 拉木鼓 ” 歌,指挥众人协调动作。人们在木鼓经过的地面撒拨水酒,拉木鼓的男人一边 拉,一边歌舞,其他人或呐喊助威,或送酒送饭。把木鼓毛坯拉到寨门外停放两三天。 “ 魔巴 ” 杀鸡祭祀,然后才把大对干拉到木鼓房边场地上,交给木匠制作。这一天的拉木 鼓,男女同拉,互挤在一起,据说是谈恋爱的好时机。一边拉,一边歌舞、逗趣,要闹很 久。木鼓做好试敲满意,人们把它抬入木鼓房后,再次狂欢,人们合着鼓点,跳起粗犷的 木鼓舞 。
页:
[1]